眩晕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治疗好
眩晕症的出现可能与耳部疾病因素、脑部病变影响、心血管系统问题、颈椎疾病所致、其他全身性疾病等原因有关,需要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等措施。
一、原因
1、耳部疾病因素
内耳前庭器官是人体平衡感觉的重要器官,像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前庭神经炎等耳部疾病,会干扰前庭系统正常功能,导致其向大脑传递的平衡信息出现错误,进而引发眩晕,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2、脑部病变影响
脑部是控制身体平衡和协调的中枢,当发生脑供血不足、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等病变时,会影响脑部的血液循环或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干扰大脑对平衡的调节,使患者出现眩晕症状,可能还伴有头痛、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表现。
3、心血管系统问题
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或血管的弹性,导致脑部血液灌注异常。当脑部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时,就会引起眩晕,严重时可伴有眼前发黑、晕厥等情况。
4、颈椎疾病所致
颈椎发生退行性病变,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会压迫椎动脉或刺激颈部交感神经。椎动脉受压会影响脑部供血,交感神经受刺激会引起椎动脉痉挛,两者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产生眩晕,常在颈部活动时发作或加重。
5、其他全身性疾病
贫血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导致脑部缺氧,引发眩晕;低血糖发作时,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大脑功能受到影响,也会出现眩晕症状;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因代谢紊乱而引起眩晕。
二、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眩晕症发作时,要让患者立即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同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减少头部转动,防止因体位改变加重眩晕。待症状缓解后,可鼓励患者适当进行康复训练,如缓慢起身、转头等,逐渐增强身体平衡能力。
2、药物治疗
根据眩晕症的不同病因遵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前庭神经炎引起的眩晕,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梅尼埃病可用前庭神经抑制剂控制眩晕发作,还可使用利尿剂减轻内耳淋巴积水;因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可服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增加脑部血液供应。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能辅助缓解眩晕症状。常见的有前庭康复训练,通过特定的头部、眼部和身体运动,刺激前庭系统,提高其对眩晕的耐受性,促进前庭功能代偿。此外,针灸、按摩等物理手段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减轻眩晕不适。
4、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眩晕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有关。可采用中药调理,如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归脾汤补益气血,左归丸滋补肾阴等。还可配合中医特色疗法,如艾灸、拔罐等,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5、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严重的眩晕症,经保守治疗无效且病因明确适合手术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耳石症患者经多次复位治疗无效,可行半规管阻塞术;听神经瘤引起的眩晕,肿瘤较大且压迫周围组织时,需手术切除肿瘤。
眩晕症患者切勿自行盲目用药或尝试未经证实的治疗方法。若出现眩晕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通过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影响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