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按病程和病期分为急性、慢性、晚期和异位血吸虫病,不同类型症状有别,急性多在接触疫水后1-2个月发病,有发热、胃肠道等症状;慢性部分有肠道症状等;晚期分多型有相应表现;异位有肺、脑等部位症状,儿童和妊娠期女性感染需特殊关注,疫区接触疫水人群出现相关症状应警惕及时检查。
急性血吸虫病:多见于初次大量感染尾蚴的人群。一般在接触疫水后1-2个月发病。主要症状为发热,热度高低、期限与感染程度有关,多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体温可在38-40℃,持续数周,可伴有畏寒、出汗等;还会有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一般每日3-5次,重者可达10余次,可带血和黏液;部分患者有咳嗽、胸痛、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另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肝脾肿大,以肝肿大为主,质软有压痛。
慢性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大多属于慢性感染。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有腹痛、腹泻、脓血便等肠道症状,一般每日2-3次,时轻时重,病程长者可出现乏力、消瘦、贫血等表现;肝脏轻度肿大,质中等硬度,脾脏轻至中度肿大。
晚期血吸虫病:主要是由于长期反复感染血吸虫,未经有效治疗,病变逐渐发展所致。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和侏儒型。巨脾型患者脾脏进行性肿大,可达脐平甚至盆腔,质地坚硬,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腹水型患者有腹胀、腹部膨隆等表现,是由于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等多种因素引起;结肠肉芽肿型患者表现为顽固性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侏儒型患者表现为身材矮小、性器官不发育、第二性征缺乏等,是由于儿童时期反复感染血吸虫影响生长发育所致。
异位血吸虫病:指血吸虫虫卵或幼虫异位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以外的器官引起的病变。肺异位血吸虫病较为常见,患者可出现咳嗽、胸痛、痰中带血等症状;脑异位血吸虫病多见于青壮年,可出现癫痫发作、头痛、偏瘫、视力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感染血吸虫后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发热、腹泻等异常表现。对于妊娠期女性感染血吸虫,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血吸虫感染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要综合评估病情后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而有长期疫区生活史、接触疫水史的人群,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血吸虫病,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