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的处理包括休息与制动,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动;物理治疗方面急性期冷敷、过后热敷;康复训练有拉伸和力量训练;药物治疗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但要注意人群差异;可使用辅助支具限制跟腱活动;严重时考虑手术治疗但有风险且术后康复关键。
一、休息与制动
跟腱炎患者首先要注意休息,避免引起疼痛的活动,如长时间跑步、跳跃等。让跟腱得到充分的放松,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对于运动员等经常进行相关运动的人群,更要严格遵循休息要求,防止病情加重。
二、物理治疗
1.冷敷:在急性发作期,可进行冷敷,一般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冷敷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降低跟腱局部的温度,收缩血管,减少肿胀。对于有运动损伤导致跟腱炎急性发作的人群,冷敷是简便有效的初期处理方法。
2.热敷:在急性期过后,可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缓解肌肉紧张和促进炎症吸收。一般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热敷,但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以防烫伤。
三、康复训练
1.拉伸训练:进行跟腱的拉伸运动,比如坐在椅子上,将患侧脚放在另一张椅子上,缓慢伸直膝关节,拉伸跟腱,每次保持15-30秒,重复多次。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都可进行适当的拉伸,但对于关节活动度较差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
2.力量训练:逐步进行跟腱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踮脚尖运动等。从较轻的负荷开始,逐渐增加强度。对于运动员等需要高强度跟腱力量的人群,力量训练要科学合理安排,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跟腱炎复发或加重。
四、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缓解跟腱炎的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用药差异,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有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使用时要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五、辅助支具
可使用跟腱支具等辅助器具,帮助限制跟腱的过度活动,提供支撑,促进跟腱的恢复。对于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群,使用跟腱支具能减轻跟腱的负担,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群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支具类型。
六、手术治疗
对于经过长时间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跟腱炎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风险,术后康复也较为关键,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康复措施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术后康复训练也需遵循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