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需通过多方面进行处理,包括充分休息制动避免加重负担,急性期冰敷(不同年龄段注意差异)和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选择合适鞋子分散跟腱压力,疼痛缓解后循序渐进康复锻炼,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评估治疗,不同人群需结合自身情况调整相关措施。
一、休息与制动
跟腱炎患者首先要注意充分休息,避免继续进行会加重跟腱负担的活动,比如长时间跑步、跳跃等。因为持续的运动刺激会使跟腱炎症进一步加重,影响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避免过度的运动损伤跟腱;老年人跟腱功能相对减退,也需格外注意减少对跟腱有压力的活动。
二、冰敷与加压包扎
冰敷:在跟腱炎急性期(通常是疼痛、肿胀等症状刚出现的72小时内),可以每天进行数次冰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温度保持在4℃-10℃左右。冰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的充血和肿胀,缓解疼痛。不同年龄段对冰敷的耐受程度略有不同,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冰敷时间可适当缩短;老年人可能对寒冷刺激的感知和耐受与年轻人有差异,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反应。
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跟腱部位进行加压包扎,有助于减轻肿胀。但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应有的加压效果。
三、抬高患肢
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跟腱部位的肿胀。无论是卧床休息还是坐着时,都可以采用这个姿势,对于有基础病史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抬高患肢时要注意姿势的舒适和安全,避免因体位改变引发不适。
四、选择合适的鞋子
穿着合适的鞋子很重要,应选择有良好支撑和缓冲的鞋子,比如运动鞋。合适的鞋子可以分散跟腱所承受的压力,减少对跟腱的刺激。不同性别在鞋子选择上可能因脚型等略有不同,但核心是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对于有足部畸形等病史的人群,可能需要选择特殊定制的鞋子来满足跟腱炎康复的需求。
五、康复锻炼
在疼痛缓解后,可逐步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比如踮脚练习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跟腱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跟腱的柔韧性,促进跟腱炎的恢复。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锻炼方式正确且安全;老年人进行康复锻炼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强度,避免因锻炼不当加重跟腱损伤。
六、就医评估与治疗
如果跟腱炎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加重,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可能会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如物理治疗、药物辅助治疗(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等。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就医的时机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以便医生综合考虑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