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时肌肉痉挛可采取立即上岸或抓固定物、针对性拉伸痉挛肌肉、按摩缓解、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应对,还需通过做好热身、合理安排游泳时间、注意水温来预防再次发生,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1.立即上岸或抓住固定物
当游泳时发生肌肉痉挛,首先应尽快让身体上岸或者抓住泳池边、船只等固定物,防止因继续在水中挣扎而使痉挛情况加重。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应在旁边密切关注,确保孩子能及时抓住安全的固定物,避免因力量不足无法稳定身体而发生意外溺水等更危险的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上岸过程中要尽量缓慢,避免因动作过快引发心血管方面的不良事件。
2.针对性拉伸痉挛肌肉
小腿肌肉痉挛:若小腿肌肉痉挛,可采用伸直膝关节,同时将脚掌用力背伸的方法。比如,一只手抓住脚趾向身体方向拉,另一只手压在膝盖上,帮助伸直膝关节,持续拉伸一段时间,一般持续30秒左右,可缓解痉挛。对于儿童,由于其力量较小,家长可辅助进行拉伸动作,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二次损伤;老年人若发生小腿肌肉痉挛,拉伸时动作要轻柔,因为老年人骨骼和肌肉柔韧性相对较差,过度用力可能导致肌肉拉伤等问题。
手指肌肉痉挛:如果是手指肌肉痉挛,可将手握成拳头,然后再用力张开,反复多次,也可按摩手指来缓解。
3.按摩缓解
对痉挛的肌肉进行按摩,用手掌根部轻轻揉按痉挛部位,从肌肉的近端向远端进行按摩,促进肌肉放松。例如小腿痉挛时,从小腿肚往上按摩到大腿部位。儿童按摩时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对于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病史的人群,按摩时要特别注意力度,防止因感觉神经异常而无法感知力度,造成皮肤损伤等情况。
4.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肌肉痉挛可能与身体缺水和电解质失衡有关,所以在缓解痉挛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等。儿童在游泳后补充水分要适量,避免一次性饮用过多造成胃肠道不适;对于出汗较多的人群,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后游泳的人,更要注重电解质的补充,以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5.预防再次发生
做好热身:游泳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如慢跑、活动关节等,让身体尤其是肌肉进入准备状态,降低游泳时肌肉痉挛的发生概率。儿童游泳前的热身可以是简单的跳跃、活动手臂和腿部等;老年人热身要更加缓慢,避免因关节僵硬而受伤。
合理安排游泳时间:不要长时间连续游泳,避免身体过度疲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游泳时间应有所不同,儿童每次游泳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30-60分钟;老年人游泳时间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缩短,以15-30分钟为宜。
注意水温:水温过低时容易引起肌肉痉挛,要选择适宜温度的水域游泳。一般来说,泳池水温保持在25-28℃较为合适;天然水域游泳时要提前了解水温情况,避免因水温过低导致肌肉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