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囊肿,分为睾丸、精索、交通性鞘膜积液等类型,有相应成因,临床表现为阴囊等部位囊性肿块及相关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婴儿型可观察或手术,成人少量无症状可观察,多或有症状需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鞘膜是包在睾丸外面的双层膜,分为脏层和壁层,正常情况下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二、分类及成因
1.睾丸鞘膜积液:最为常见,是由于鞘膜脏、壁层之间液体分泌与吸收失衡,分泌增多或吸收减少导致。先天性因素可能与鞘状突未闭合有关,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鞘状突应该在出生前后闭合,若未闭合,腹腔内液体可流入鞘膜腔形成积液;成人则多由炎症、外伤、肿瘤等引起。
2.精索鞘膜积液:是因精索部位鞘状突在发育过程中部分未闭合,形成局限性鞘膜积液,与腹腔和睾丸鞘膜腔不相通。
3.交通性鞘膜积液:又称先天性鞘膜积液,鞘状突完全未闭合,鞘膜腔与腹腔相通,积液量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站立时积液增多,平卧后积液可逐渐减少。
三、临床表现
1.症状:一般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块,大小不一。小的鞘膜积液可无明显症状,当积液量较多时,患者可感到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平卧后可缩小或消失。
2.体征:阴囊部可触及囊性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性感,无压痛,透光试验阳性(鞘膜积液多为透光阳性,即光线可透过囊肿)。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视诊和触诊可初步判断阴囊或腹股沟区有无异常肿块,并初步判断积液的性质等。
2.超声检查:是诊断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明确积液的部位、程度以及鞘膜的情况,还能鉴别鞘膜积液与腹股沟疝等其他疾病。
五、治疗原则
1.婴儿型鞘膜积液:部分婴儿型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可先观察,随访至1岁左右。若1岁后仍未吸收,可考虑手术治疗。
2.成人鞘膜积液
少量积液:无症状时可暂不处理,定期复查,观察积液变化情况。
积液量多或有症状: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膜翻转术等,通过手术将过多的鞘膜切除并翻转,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由炎症、外伤等引起的继发性鞘膜积液,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婴儿期鞘膜积液需密切观察,家长要注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等增加腹压的情况,以免加重积液。在随访过程中,若发现积液有增多趋势或孩子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2.成人患者:不同年龄的成人患鞘膜积液时,需根据自身整体健康状况评估手术风险等。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成人患者,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情况下考虑治疗方案。同时,成人患者在术后要注意休息,保持伤口清洁,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影响伤口愈合和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