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性鞘膜积液后天性由外伤、炎症等后天因素致鞘状突未闭合,腹腔液与鞘膜囊相通形成,发病机制与鞘状突出生后未闭合及腹压变化有关,临床表现有年龄性别差异及阴囊囊性肿块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治疗分观察等待和手术,儿童患者要避免哭闹等,青壮年患者要注意休息等。
发病机制
后天性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发病机制在于鞘状突原本在胎儿发育过程中会逐渐闭合,若在出生后鞘状突仍未闭合,且与腹腔相通,当腹腔内压力变化时,如哭闹、腹压增高等情况,腹腔内的液体就会流入鞘膜囊内,从而形成鞘膜积液。比如,当患儿哭闹时,腹压升高,腹腔内液体更容易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进入鞘膜囊,导致鞘膜囊内液体增多,表现为阴囊肿大。
临床表现
年龄与性别差异: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儿童患者可能在哭闹、站立或活动后阴囊肿大明显,平卧休息后可缩小或消失;青壮年男性可能因外伤或炎症等因素导致阴囊肿胀,伴有不同程度的坠胀感。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阴囊部位的囊性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或行走时,肿块增大,质地柔软,有波动感;平卧后,肿块可逐渐缩小或消失。如果鞘膜积液合并感染,可能会出现阴囊疼痛、红肿等症状。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阴囊的外观,触诊可感知肿块的质地、波动感等情况。一般来说,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可通过手法挤压使其缩小或消失。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交通性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清晰地看到鞘膜囊内的液体情况,以及鞘状突是否闭合等情况,能明确鞘膜积液的类型和程度,还可排除其他阴囊内病变,如睾丸肿瘤等。
治疗方式
观察等待:对于一些体积较小、无症状的后天性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可先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因为部分患儿的鞘状突可能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自行闭合,鞘膜积液也随之消失。但需要密切观察积液的变化情况,如肿块大小、症状有无加重等。
手术治疗:当鞘膜积液较大,影响外观或引起明显症状,如疼痛、坠胀感,或者观察等待一段时间后鞘状突仍未闭合,积液无自行消退迹象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闭合未闭合的鞘状突,阻止腹腔内液体与鞘膜囊相通,从而消除鞘膜积液。手术方式主要有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婴幼儿时期发现后天性交通性鞘膜积液时,家长要注意避免患儿过度哭闹,因为哭闹会增加腹压,加重鞘膜积液的程度。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阴囊肿块的变化,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儿童,要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术后要注意切口的护理,防止感染,让患儿适当休息,减少活动,促进切口愈合。
青壮年患者:青壮年患者如果因外伤等因素导致后天性交通性鞘膜积液,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如果选择手术治疗,术后要遵循医生的嘱咐进行康复,注意观察阴囊部位的恢复情况,如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