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水痘和手足口病在病原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区别。病原体上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中皮疹特点和全身症状有差异;发病年龄和传播途径不同;预后方面水痘一般预后良好但少数有并发症,手足口病多数预后好但EV71感染少数有严重并发症;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方面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致病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
二、临床表现方面
皮疹特点:
水痘的皮疹首先出现在躯干,然后逐渐蔓延至面部、四肢,呈向心性分布。皮疹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呈椭圆形,疱壁薄,周围有红晕,疱疹液最初清亮,之后可变混浊,疱疹易破溃,结痂。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的现象。
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出现在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多为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一般不结痂。口腔内的疱疹可导致患儿口腔疼痛、拒食等表现。
全身症状:
水痘患儿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儿可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发热时间较短。
手足口病患儿部分也有发热表现,但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可能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还可能伴有精神差、嗜睡、易惊等神经系统症状。
三、流行病学方面
发病年龄:
水痘多见于儿童,尤其是2-6岁儿童,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既往未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且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群普遍易感。
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
传播途径:
水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被肠道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四、预后方面
水痘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后1-2周可痊愈,且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多数患儿预后良好,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少数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水痘或手足口病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对于手足口病的婴幼儿,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因为EV71感染的婴幼儿更易出现重症表现。对于水痘的婴幼儿,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
孕妇:孕妇若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所以孕妇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水痘患者。而孕妇感染手足口病一般对自身影响相对较小,但也需注意隔离,避免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感染水痘或手足口病后病情往往较重,治疗难度大,需更加重视预防,如避免接触相应传染源,一旦感染需及时就医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