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指病程超2个月或间歇期2-4周内复发的腹泻,常见症状有排便频率改变,如每日排便数次甚至十余次;粪便性状改变,包括稀便或水样便、糊状便、黏液便;还伴有腹痛、消瘦、乏力、发热等伴随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需关注并及时就医。
排便频率改变:正常成人一般每日排便1次,而慢性腹泻患者排便频率明显增加,可每日排便数次甚至十余次。例如,有的患者可能每天排便3-5次,且这种排便次数增多的情况持续时间较长。年龄较小的儿童如果出现慢性腹泻,可能表现为排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与正常的排便规律有较大差异。对于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慢性腹泻可能导致其频繁跑厕所,影响生活质量。
粪便性状改变
稀便或水样便:粪便多呈稀糊状或水样,这是因为肠道黏膜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大量水分不能被正常吸收,从而排出稀水样便。比如感染某些肠道病毒后,可能出现持续的稀水样便情况。在儿童群体中,感染轮状病毒等引起的腹泻,粪便往往呈稀水样,且量较多。
糊状便:粪便呈糊状,质地较稀但不像水样便那样稀薄,可能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这是由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部分受损,对食物的消化分解不充分导致的。不同年龄人群出现糊状便的原因可能不同,年轻人可能因饮食不规律、肠道功能紊乱等引起,老年人则可能与胃肠蠕动减慢、消化酶分泌减少等因素有关。
黏液便:粪便中带有黏液,这是因为肠道炎症等原因导致肠道黏膜分泌增多。例如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会分泌大量黏液,从而使粪便中出现黏液。儿童如果出现黏液便,需要考虑是否有肠道感染或过敏等情况,要及时关注粪便中黏液的量和性状等变化。
伴随症状
腹痛:部分慢性腹泻患者会伴有腹痛症状,腹痛的性质和部位各不相同。有的表现为隐痛,部位可能在脐周;有的可能是胀痛,部位不定。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出现腹痛伴腹泻的情况,疼痛程度一般较轻,但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与妇科疾病引起的腹痛相鉴别。儿童出现慢性腹泻伴腹痛时,家长要密切观察腹痛的发作规律、程度等,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需要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消瘦:长期慢性腹泻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患者出现消瘦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吸收不良综合征引起的慢性腹泻,患者体重会明显下降。老年人本身营养储备相对较少,慢性腹泻导致的消瘦可能会使身体更加虚弱,抵抗力下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慢性腹泻导致的消瘦会影响其身高、体重的正常增长,需要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措施改善腹泻情况以保证正常生长发育。
乏力:由于营养物质丢失和身体消耗增加,慢性腹泻患者常感到乏力,全身没有力气。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乏力都会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在儿童中,乏力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精神不振等,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和活动情况,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
发热:某些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慢性腹泻可能伴有发热症状,如细菌感染导致的肠炎。例如志贺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患者除了腹泻外,还会出现发热等症状。对于儿童,发热伴腹泻需要警惕严重感染的可能,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而对于老年人,发热伴慢性腹泻可能提示身体存在较为严重的感染情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