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什么症状
大便失禁是肛门不能自主控便致粪便不自主流出,表现多样,常见相关因素有神经系统病变、肛门直肠结构异常、肠道疾病、年龄因素等,诊断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儿童可能影响心理发育,老年人影响生活质量并增感染风险,有基础疾病人群需积极治疗基础病及处理大便失禁。
一、定义与表现形式
大便失禁是指肛门不能自主控制排便,导致粪便不自主地流出。其表现形式多样,可能是少量粪便渗漏,也可能是完全无法控制地排出大量粪便。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具体表现特点。例如,儿童若存在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病史,可能在很小年龄就出现大便失禁情况;老年人由于盆底肌肉松弛等因素,也较易发生大便失禁。
二、常见相关因素
1.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会影响神经对排便的控制功能。例如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神经受损,可能干扰正常的排便反射通路,导致大便失禁。
2.肛门直肠结构异常:像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肛瘘术后等情况,会破坏肛门直肠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大便失禁。比如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其肛门直肠的正常解剖结构存在缺陷,容易出现大便失禁现象。
3.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长期的肠道炎症刺激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及神经,影响肠道的正常排便功能,导致大便失禁。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逐渐影响排便的控制能力。
4.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肉、肛门括约肌等组织逐渐衰退,控便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大便失禁;儿童则可能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出现大便失禁情况。
三、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既往病史、用药史等。比如了解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肠道手术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大便失禁的可能原因。
2.体格检查:包括肛门指检,可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张力、肛门直肠的感觉等;还会进行直肠镜检查等,以观察肛门直肠的结构是否存在异常。例如肛门指检时,若发现肛门括约肌张力降低,可能提示存在控便功能障碍。
3.辅助检查:如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可测定肛门括约肌的压力情况;排便造影检查,能观察排便过程中肛门直肠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等。通过这些辅助检查可以更精准地明确大便失禁的原因和程度。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大便失禁可能影响其心理发育,导致自卑等问题。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的排便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要给予儿童心理上的关爱,避免因其大便失禁而产生心理负担。例如,当发现儿童出现大便失禁时,要耐心引导,帮助其正确对待自身情况,积极配合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大便失禁可能影响其生活质量,增加皮肤感染等风险。要注意保持老年人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衣物和床单等。比如每天用温水清洗肛周皮肤,选择柔软舒适的衣物,以减少皮肤刺激和感染的发生。
3.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患有神经系统病变、肠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针对大便失禁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处理。例如,对于患有脑卒中的大便失禁患者,在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控便的相关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