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子宫切口感染是术后子宫切口部位感染可影响产妇术后恢复致严重后果,危险因素有产妇自身基础疾病、免疫状态、孕周胎膜情况及手术操作、异物残留,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疼痛渗液裂开及全身发热寒战乏力,诊断靠体格检查、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治疗用敏感抗生素、局部护理,脓肿需切开引流,预防包括术前把控指征优化状态、手术规范、术后监测护理,特殊人群肥胖产妇加强监测,糖尿病产妇控血糖,贫血产妇纠正贫血。
一、定义
剖宫产子宫切口感染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发生的感染,属于手术相关感染并发症,可影响产妇术后恢复,严重时可导致盆腔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二、危险因素
(一)产妇自身因素
1.基础疾病:肥胖、糖尿病、贫血等可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例如,糖尿病产妇因血糖控制不佳,易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及感染;贫血产妇血红蛋白水平低,影响组织氧供,不利于切口修复。
2.免疫状态:产妇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时,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易发生切口感染。
3.孕周及胎膜情况:孕周过小或胎膜早破者,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增加,因胎膜早破可使细菌易侵入宫腔及切口部位。
(二)手术相关因素
1.手术操作:手术时间过长、无菌操作不严格、子宫切口缝合技术不当等,均可能增加感染几率。
2.异物残留:术中若有纱条等异物遗留切口附近,可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术后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疼痛、触痛,可伴有渗液、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切口可裂开。
2.全身表现:部分产妇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可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炎症反应。
四、诊断
(一)体格检查
观察切口局部情况,评估红肿范围、有无波动感及渗液性质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2.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CRP升高提示机体存在感染性炎症,PCT升高对细菌感染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
(三)病原学检查
取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明确病原菌,指导抗生素选择。
五、治疗
主要为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需加强切口局部护理,如定期换药、保持切口清洁干燥等。对于形成脓肿者,可能需切开引流。
六、预防
(一)术前准备
严格把控剖宫产手术指征,优化产妇术前状态,如控制糖尿病产妇血糖、纠正贫血等;加强术前皮肤准备,确保手术区域清洁。
(二)手术操作规范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缩短手术时间,精细缝合子宫切口,避免异物残留。
(三)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鼓励产妇早期活动以促进机体恢复,同时注意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肥胖产妇
肥胖产妇因皮下脂肪厚,切口愈合相对困难,需加强切口监测,严格控制血糖(若合并糖尿病),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必要时延长换药间隔时间需谨慎评估,避免因肥胖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佳加重感染风险。
(二)糖尿病产妇
需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以利于切口愈合及降低感染几率。术后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调整降糖方案。
(三)贫血产妇
及时纠正贫血,通过饮食或药物补充铁剂等,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促进切口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