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正常量形成囊肿,由先天性(胎儿期鞘状突未闭)和后天性(炎症、外伤、肿瘤等)因素致分泌吸收失衡引发,临床表现为阴囊等部位肿块及相应不适,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小无症状者可观察,大或无效则手术,婴幼儿和成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分类
1.先天性因素: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时,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的液体可流入鞘膜腔,从而引发先天性鞘膜积液。这种情况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男婴发生概率相对较高。例如,部分早产儿由于鞘状突闭合机制尚未完善,更容易出现先天性鞘膜积液相关情况。
2.后天性因素:
炎症: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导致鞘膜分泌增多,吸收减少,进而引起鞘膜积液。比如,患者有附睾炎病史,炎症波及鞘膜,就可能引发鞘膜积液。
外伤:阴囊部位受到外伤后,可能导致鞘膜内出血,血液积聚形成鞘膜积液。一些从事剧烈运动或有阴囊外伤史的人群,发生后天性鞘膜积液的风险相对增加。
肿瘤:某些睾丸、附睾、精索部位的肿瘤可引起鞘膜积液。肿瘤细胞可能影响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液体异常积聚。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一般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逐渐增大的肿块。较小的鞘膜积液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鞘膜积液可引起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婴幼儿患者的鞘膜积液有时可在平卧后缩小或消失,但部分情况可能持续存在。例如,幼儿在安静平卧时,阴囊内肿块可能变小,但活动后又会增大。
2.体征特点:
体检时可发现阴囊内有囊性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波动感。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肿块增大,平卧后肿块缩小或消失。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通过触诊阴囊,可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区分是实质性肿块还是囊性的鞘膜积液。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鞘膜积液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还可以帮助鉴别鞘膜积液的类型,如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等。例如,超声下可明确看到鞘膜腔内液性暗区的范围和特点。
四、治疗与注意事项
1.观察等待:对于一些体积较小、无症状的鞘膜积液,尤其是婴儿的鞘膜积液,可能会自行吸收,可先采取观察等待的态度。但需要密切随访,观察积液的变化情况。比如,6个月以内的婴儿鞘膜积液有自行消退的可能,此时应定期复诊,观察阴囊内肿块的变化。
2.手术治疗:当鞘膜积液较大、症状明显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翻转或切除多余的鞘膜,修复鞘状突等。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手术的具体方式和时机需要综合考虑。例如,对于儿童患者,手术应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方式,并且要关注术后的恢复情况,确保患儿的阴囊功能正常发育。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鞘膜积液的处理上需更加谨慎。对于观察等待的婴幼儿,要加强护理,避免剧烈哭闹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加重鞘膜积液的程度。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阴囊的情况,如肿块大小、质地等变化,及时向医生反馈。
成年人:成年人患鞘膜积液后,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防止病情加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与医生充分沟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