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鞘膜积液是小儿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囊肿,分为睾丸、精索、交通性鞘膜积液,由先天性鞘状突闭合不全及后天炎症、外伤等致病因引起,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一岁以内婴儿可随访观察,一岁以上或症状明显者需手术治疗,预后较好,孕期保健和婴儿护理可预防。
一、定义
小儿鞘膜积液是指小儿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鞘膜是包在睾丸外面的双层膜,分为脏层和壁层,正常情况下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就会导致鞘膜积液的发生。
二、分类
1.睾丸鞘膜积液:最为常见,鞘膜内积聚液体形成球形或梨形囊肿,睾丸被积液包裹,不易摸到睾丸。
2.精索鞘膜积液:鞘状突两端闭合,中间的精索鞘膜腔未闭合且有积液,积液与腹腔和睾丸鞘膜腔都不相通,呈椭圆形、梭形或哑铃形,沿精索而生长,其下方可摸到正常睾丸、附睾。
3.交通性鞘膜积液:鞘状突未闭合,鞘膜腔与腹腔相通,站立时鞘膜腔积液增多,平卧后积液可逐渐减少,外观呈梨形,梨柄通向腹腔。
三、病因
1.先天性因素:胎儿发育过程中,鞘状突闭合不全是常见原因。在胎儿发育时,睾丸从腹腔逐渐下降至阴囊,鞘状突随之下移,正常情况下出生前鞘状突应完全闭合,若闭合不全,腹腔内液体可流入鞘膜腔导致积液。
2.后天性因素:
炎症: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引起鞘膜分泌增多,吸收减少,从而导致鞘膜积液。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附睾炎,炎症刺激会影响鞘膜的正常功能。
外伤:阴囊部位受到外伤,如碰撞、打击等,可能导致鞘膜内血管破裂、淋巴回流受阻等,进而引发鞘膜积液。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一般无明显不适,多在洗澡、换衣或体检时被发现。较大的鞘膜积液可引起阴囊坠胀、牵扯感等。交通性鞘膜积液可在平卧后积液减少或消失,站立时又增多。
部分患儿可能因鞘膜积液较大而影响行走、活动等。
2.体征:阴囊或腹股沟部位可触及囊性肿物,质地多为柔软,有弹性,透光试验阳性(即囊肿透光良好),这是因为鞘膜积液为液体,光线可透过。
五、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阴囊的大小、形态,触诊可感知肿物的性质、位置等,透光试验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明确积液的量、部位等,还能鉴别鞘膜积液的类型以及与其他阴囊内病变相鉴别,如睾丸肿瘤等。
六、治疗
1.随访观察:对于一岁以内的婴儿鞘膜积液,有可能自行吸收消退,可定期随访观察,无需立即手术治疗。因为婴儿的鞘状突有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闭合,从而使积液自行吸收。
2.手术治疗:
对于一岁以上仍未自愈、积液量较多且症状明显的小儿鞘膜积液,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通过结扎未闭合的鞘状突,阻止腹腔内液体流入鞘膜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恢复较快。
对于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时需要同时处理鞘状突的未闭合部分。
七、预后
小儿鞘膜积液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后,预后一般较好。手术治疗的患儿多数可以治愈,且复发率较低。随访观察的患儿中,部分可自行痊愈,即使需要手术的患儿,术后恢复顺利,对日后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一般也不会产生明显不良影响。但如果不及时治疗,鞘膜积液长期存在可能会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如导致睾丸发育迟缓等情况。
八、预防
1.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应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预防感染等,以降低胎儿发生先天性鞘状突闭合不全的风险。
2.婴儿护理:在婴儿期要注意避免阴囊部位受到外伤,保持阴囊部位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鞘膜积液等问题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