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转氨酶高的原因包括肝细胞受损使转氨酶释放入血以及伴随炎症反应损伤肝细胞致转氨酶释放增加;相关检查有检测转氨酶及肝脏B超等,转氨酶检测中ALT较敏感,B超可筛查脂肪肝;应对需根据不同年龄等人群调整生活方式,如儿童调整饮食运动、成年人控体重等,还需定期监测转氨酶和肝脏相关情况。
一、脂肪肝转氨酶高的原因
(一)肝细胞受损
脂肪肝时,肝细胞内脂肪堆积,会影响肝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肝细胞受损。当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的转氨酶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例如,有研究表明,脂肪在肝细胞内的沉积会干扰肝细胞的代谢过程,使得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进而促使转氨酶释放入血[1]。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若存在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脂肪肝,也会出现肝细胞受损,转氨酶升高情况;成年人长期酗酒、肥胖等引发脂肪肝时,同样会因肝细胞受损出现转氨酶高现象;女性在妊娠合并脂肪肝等情况时,也会有肝细胞受损致转氨酶高的可能。有基础肝病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乙肝等基础病又合并脂肪肝,更易出现肝细胞受损加重,转氨酶显著升高。
(二)炎症反应
脂肪肝往往伴随肝脏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的浸润等会进一步损伤肝细胞,使得转氨酶释放增加。在脂肪肝的病理进程中,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引发一系列炎症介质的释放,这些炎症介质会加重肝脏的炎症状态,导致更多的肝细胞受到损伤,进而使得血液中的转氨酶水平升高。对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更容易出现脂肪在肝脏堆积引发炎症,导致转氨酶高;而生活方式相对健康但有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也可能因炎症反应出现转氨酶高情况。特殊人群如孕妇,孕期身体代谢等发生变化,若出现脂肪肝相关炎症反应,也会导致转氨酶升高。
二、相关检查及指标意义
(一)转氨酶检测
通常检测的转氨酶主要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中,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线粒体中。一般来说,ALT升高往往更能敏感地反映肝细胞的损伤情况,在脂肪肝患者中,ALT常可明显升高。当发现转氨酶高时,结合患者的脂肪肝相关表现,如肝脏B超等检查提示脂肪肝,就能进一步考虑脂肪肝导致转氨酶高的可能。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儿童转氨酶正常参考值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儿童ALT正常参考值一般为7~50U/L,成年人ALT正常参考值为0~40U/L等,医生会根据不同年龄的参考值范围来判断转氨酶是否异常升高。
(二)肝脏B超等检查
肝脏B超是筛查脂肪肝常用的方法,通过B超可以观察肝脏的回声情况等,判断是否存在脂肪肝。如果B超提示肝脏实质回声致密,远场回声衰减等脂肪肝表现,再结合转氨酶高的情况,有助于明确是脂肪肝导致的转氨酶高。对于有特殊病史人群,如曾有长期服药史导致药物性脂肪肝的人群,通过B超结合转氨酶等检查来综合判断病情。
三、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需在家长监督下调整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摄入,同时增加适量运动;成年人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来减轻体重,一般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度进补导致脂肪肝相关问题;有基础病史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兼顾基础病的控制。
(二)定期监测
无论是哪种人群,都需要定期监测转氨酶水平以及肝脏相关情况,如定期复查肝脏B超等。通过定期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以便调整治疗或干预方案。例如,每3~6个月复查一次转氨酶和肝脏B超等,观察转氨酶的变化趋势以及脂肪肝的进展情况。特殊人群如孕妇,孕期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监测脂肪肝及转氨酶情况,保障自身和胎儿健康。
注:[1]此处为示例引用文献,实际写作中需替换为真实准确的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