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是跟腱发生的炎症,其病因有运动相关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其他因素,临床表现为跟腱部位疼痛、肿胀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特殊人群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运动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青少年和中年男性相对更易患跟腱炎,这可能与他们参与运动的频率和强度有关。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量大且运动方式可能不够规范;中年男性往往在工作之余仍有较多运动,且随着年龄增长跟腱的弹性等特性会发生变化。例如,经常进行跑步、跳跃等运动的人群,跟腱反复受到拉伸和收缩,容易引发炎症。长时间的跑步过程中,跟腱不断地承受张力,当超过其承受限度时,就会出现微小损伤,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生活方式:长期不科学的运动方式是常见病因。比如跑步时场地过硬、跑步姿势不正确(如脚落地方式不当等),会使跟腱承受异常的应力。另外,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或改变运动项目,也会让跟腱难以适应,从而诱发跟腱炎。
其他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跟腱炎的发生相关,虽然相对较少见,但也不能忽视。
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表现为跟腱部位的疼痛,通常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活动时疼痛较为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随着活动量的增加,疼痛又会加重。局部可能会出现肿胀,用手触摸跟腱部位可能会有压痛感。严重时,患者行走会受到明显影响,甚至站立时也会感觉疼痛不适。
体征: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能会发现跟腱增粗、质地改变等情况。通过一些特殊的试验检查,如跟腱紧张试验等,也有助于判断跟腱炎的存在及严重程度。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跟腱部位的外观,触摸是否有肿胀、硬结等情况,进行相关的活动度检查,初步判断跟腱的功能状态和炎症情况。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跟腱的形态、厚度以及内部结构情况,能发现跟腱是否有水肿、纤维损伤等改变,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更精确地显示跟腱的细微结构变化,对于判断跟腱炎的严重程度,如是否存在跟腱部分撕裂等情况有重要价值,能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详细的依据。
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
休息:让患侧跟腱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继续进行会加重跟腱负担的活动,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例如,减少跑步、跳跃等运动,必要时可以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来减轻跟腱的负荷。
物理治疗:
冷敷:在跟腱炎急性发作期,可以进行冷敷,一般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通过冷敷可以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疼痛。
热敷:在急性期过后,可以适当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和组织的修复,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
冲击波治疗:一定能量的冲击波可以刺激跟腱组织的修复,促进血液循环,对跟腱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
康复锻炼:在疼痛缓解后,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跟腱拉伸和力量锻炼,逐渐恢复跟腱的柔韧性和力量,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式,避免再次损伤跟腱。例如,进行缓慢的跟腱拉伸动作,每次保持一定时间后缓慢放松,逐渐增加拉伸的幅度和时间。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跟腱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参与运动等情况,要特别注意运动方式的正确性,避免过度运动。家长要关注儿童运动后的身体反应,一旦发现跟腱部位有不适,应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的跟腱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早期干预非常重要,且儿童在治疗过程中更需要温和的治疗方式和康复指导。
老年人:老年人跟腱炎的治疗要更加注重安全和循序渐进。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跟腱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锻炼时,要控制好强度和时间,避免因为过度治疗导致跟腱进一步损伤。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以患者舒适度为首要标准,优先采用对全身影响小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