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骨折诊断包括依据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X线、CT);治疗分保守(固定胸廓、止痛、促进呼吸)和手术(多根多处骨折等需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康复涉及呼吸、活动康复及定期复查;特殊人群如儿童要观察呼吸等,老年人防并发症等,孕妇兼顾胎儿,合并基础疾病者监测基础病情况。
一、肋骨骨折的诊断
1.症状表现:受伤部位疼痛,在深呼吸、咳嗽或转动体位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肋骨骨折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肋骨较软,骨折后畸形可能不明显;老年人肋骨骨质疏松,可能更易发生骨折且愈合相对困难。
2.体格检查:医生会触摸受伤部位,检查是否有压痛、骨擦感等,骨擦感是骨折的特异性体征之一,但儿童肋骨骨折时骨擦感可能不明显。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肋骨骨折的常用方法,可发现大部分明显的肋骨骨折,但对于肋软骨骨折、肋骨骨折端无明显移位等情况可能漏诊。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肋骨骨折的情况,尤其是对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以及合并胸腔内脏器损伤的情况,CT检查的诊断价值更高。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CT检查能更准确评估肺部情况。
二、肋骨骨折的治疗
1.保守治疗:
固定胸廓:适用于单根单处肋骨骨折等情况,可采用胸带固定等方式,固定胸廓能减少骨折端的活动,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对于老年人,胸带固定时要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呼吸功能。
止痛治疗: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进行止痛,但需考虑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疾病情况,比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药物时要谨慎评估。
促进呼吸:鼓励患者咳嗽、咳痰,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对于儿童,要更注重协助其有效咳嗽排痰,因为儿童咳嗽力量相对较弱。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导致胸壁浮动(连枷胸)、合并严重胸腔内脏器损伤等情况需要手术治疗。例如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引起反常呼吸运动,影响患者呼吸循环功能时,需进行手术固定骨折断端。
手术方式:常用的有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方式,手术能恢复胸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改善呼吸功能。
三、肋骨骨折的康复
1.呼吸功能康复:在骨折固定期间,继续进行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等,逐渐增加呼吸深度和肺活量,促进肺部扩张,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可适当调整,儿童康复训练需在家长和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
2.活动康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早期避免剧烈运动,后期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等,但要注意避免受伤部位再次受到外力冲击。老年人康复时要注意缓慢增加活动量,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
3.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骨折后1个月、3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四、特殊人群肋骨骨折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肋骨骨折后,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因为儿童胸廓弹性较好,骨折后可能出现胸廓畸形但呼吸功能影响相对成人不明显,但仍需警惕肺部并发症。治疗时固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固定器具,避免影响儿童胸廓正常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肋骨骨折后愈合能力差,且常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营养方面要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等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和维持骨骼健康。同时,老年人活动时要特别小心,防止再次跌倒导致骨折加重或其他损伤。
3.孕妇:孕妇发生肋骨骨折时,治疗要兼顾胎儿安全。固定胸廓等治疗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止痛药物的使用要谨慎评估,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止痛方式。
4.合并基础疾病者:对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肋骨骨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骨折愈合;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止痛等治疗时要考虑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