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检测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金标准,测特定部位骨矿密度,不同人群范围有差异)和定量超声(操作简便无辐射,适合筛查,准确性稍低,受软组织影响大);实验室检查有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可排查相关疾病致骨质疏松,老年人参考范围不同)及骨代谢标志物(助评估骨质疏松进展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早期不敏感)、CT(特殊部位病变诊断有帮助)、MRI(早期诊断椎体骨折有优势)。
一、骨密度检测
1.双能X线吸收法(DXA):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方法,通过测定特定部位(如腰椎、髋部、股骨颈等)的骨矿物质密度来评估骨量。它的优势在于准确性高,能精确测量骨密度值,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值有相应的正常参考范围,若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量峰值2.5个标准差及以上,可诊断为骨质疏松。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其正常骨密度范围有所差异,例如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会逐渐下降,更需关注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情况;老年人由于骨骼退变,也应定期进行髋部等关键部位的DXA检测来评估骨质疏松风险。
2.定量超声(QUS):主要通过测定跟骨等部位的超声传导速度和振幅衰减来反映骨密度和骨强度。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无辐射,适合大规模筛查骨质疏松。但它的准确性相对DXA稍低,受软组织影响较大,比如跟骨部位若有软组织病变等情况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等可能影响骨代谢的人群,用QUS筛查时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QUS检测跟骨骨密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骨骼发育情况,但要注意儿童骨骼处于不断发育阶段,与成人的骨密度判断标准不同。
二、实验室检查
1.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一般在骨质疏松患者中无明显异常,但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骨质疏松患者可能会出现血钙升高、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在骨形成活跃时升高,如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若伴有骨转换增加,碱性磷酸酶可能会轻度升高。对于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疑症状的人群,检测血钙、血磷和碱性磷酸酶有助于排查相关疾病导致的骨质疏松;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骨代谢变化,碱性磷酸酶的参考范围可能与年轻人不同,需要结合具体年龄来判断结果是否异常。
2.骨代谢标志物: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如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和骨吸收标志物(如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骨形成标志物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骨吸收标志物反映破骨细胞的活性。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了解骨代谢的动态平衡情况,对于评估骨质疏松的进展、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例如,P1NP水平降低可能提示骨形成不足,β-CTX水平升高可能提示骨吸收增强,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中,这些标志物的变化能辅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的人群,定期检测骨代谢标志物可以监测药物对骨代谢的影响。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以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等变化,如骨质疏松时可见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等。但X线检查对于早期骨质疏松的诊断不敏感,一般当骨量丢失30%以上时才能在X线片上有所表现。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期制动的人群,X线检查骨骼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对于儿童,X线检查长骨骨骺端等部位可以评估骨骼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出现骨骺发育异常等情况可能与骨质疏松相关疾病有关。
2.CT检查: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骨骼病变诊断有帮助,如脊柱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椎体的细微结构变化,对于判断椎体是否有压缩骨折等情况比X线更敏感。在年龄较大的骨质疏松患者中,脊柱CT有助于发现早期的椎体微骨折等情况;对于有脊柱外伤等可疑情况的患者,CT检查能更准确地评估脊柱骨骼的损伤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磁共振成像(MRI):在早期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方面有优势,能够发现X线和CT不易察觉的隐匿性骨折。对于绝经后女性等骨质疏松高发人群,MRI可以更早地发现椎体的微小损伤,对于评估骨折风险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在儿童方面,MRI检查骨骼可以避免辐射影响,对于诊断一些先天性骨骼发育相关的骨质疏松性疾病有一定价值,但需要注意儿童检查时的配合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