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是血液从口腔呕出,可由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常见上消化道疾病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全身性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呕血颜色因出血情况而异,伴不同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胃镜、腹部超声)。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吐血的定义
吐血是指血液从口腔呕出,多由上消化道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性疾病导致。
二、常见病因
1.上消化道疾病
食管疾病: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多因门静脉高压引起,常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时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当曲张静脉破裂时可引起大量吐血。此外,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也可导致吐血,常因剧烈呕吐等原因使食管下端和贲门连接处黏膜撕裂而出血。
胃、十二指肠疾病:最常见的是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当溃疡侵蚀周围血管时可引起出血,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吐血症状。胃癌也是导致吐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肿瘤组织侵蚀血管可引起出血。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可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吐血等。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也可能出现吐血症状。
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吐血。钩端螺旋体病也可能累及消化道,导致出血。
三、临床表现
1.呕血颜色: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者,呕血颜色鲜红;出血速度慢、出血量少者,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胃酸作用后,呕血颜色可呈咖啡色。
2.伴随症状:伴有腹痛者,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吐血常伴有上腹部规律性疼痛;伴有黄疸者,可能与肝硬化、胆道疾病等有关;伴有皮肤黏膜出血者,需考虑血液系统疾病或传染性疾病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是否有消化道疾病史、肝脏疾病史、血液系统疾病史等,了解吐血的诱因,如是否有剧烈呕吐、饮酒等情况。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了解是否有休克表现。检查腹部情况,如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肝脾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情况,判断是否有贫血及血液系统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排查血液系统疾病等导致的出血。
肝功能检查:对于怀疑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引起吐血的患者,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
4.影像学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
腹部超声:有助于了解肝脏、胆囊、胰腺等器官的情况,对于排查肝硬化、胆道疾病等有帮助。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2.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和血液制品,纠正休克,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3.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止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等药物减少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内镜下止血:对于胃镜检查发现的出血病灶,可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剂、应用止血夹等。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出血患者,如大量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药物、内镜等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吐血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儿童出现吐血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及时就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使用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2.老年人:老年人吐血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如动脉硬化导致的消化道血管病变、慢性消化道溃疡等。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吐血需要特别谨慎,要考虑胎儿的安全。首先要明确病因,在诊断过程中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治疗时要权衡治疗措施对胎儿和孕妇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