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双侧交通性鞘膜积液是因两侧鞘状突未闭致腹腔液体与鞘膜囊相通,有胚胎发育及先天性等病因,表现为双侧阴囊异常及局部可能有坠胀感,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1岁以内婴儿可观察等待,超1岁或积液量大则手术治疗,术后需做好护理,多数预后良好。
一、小儿双侧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定义
小儿双侧交通性鞘膜积液是指两侧鞘状突未闭,腹腔液体与鞘膜囊相通,导致双侧鞘膜腔内积聚过多液体的一种疾病。鞘状突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逐渐闭合,若闭合不全则形成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的特点是积液量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胚胎发育因素:胎儿时期,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鞘状突随之下移,正常情况下出生前后鞘状突闭合。若鞘状突闭合异常,腹腔内的液体可经未闭的鞘状突与鞘膜囊相通,在双侧同时发生时就形成双侧交通性鞘膜积液。男性胎儿的这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是主要病因,与性别相关,男性胎儿发生概率相对较高。
2.先天性因素:遗传等先天性因素可能影响鞘状突的正常闭合,导致双侧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发生。一些研究表明,家族中有相关遗传背景的胎儿,发生该疾病的风险可能相对增加。
三、临床表现
1.双侧阴囊异常:双侧阴囊可出现逐渐增大的囊性肿块,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站立或活动时增大,平卧或用手挤压时缩小。对于小儿来说,家长可能发现孩子双侧阴囊不对称,一侧或双侧阴囊较对侧明显肿大。
2.局部症状:一般无明显疼痛等不适症状,但如果积液量较大,可能会有坠胀感。小儿可能表现出哭闹、不适等情况,尤其是在积液量变化时,如体位改变后阴囊大小变化可能引起小儿的不适感。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双侧阴囊的外观,触诊时可感觉到阴囊内的囊性肿块,肿块有囊性感,透光试验阳性(即在暗室中用透光仪照射阴囊,积液呈红色透明状)。对于小儿进行体格检查时,要注意安抚小儿,避免因小儿不配合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小儿双侧交通性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超声可清晰显示双侧鞘膜腔内的液性暗区,以及鞘状突未闭的情况,能准确判断积液的量、分布等情况,还可与其他阴囊内疾病如睾丸肿瘤等进行鉴别诊断。超声检查无辐射,对小儿相对安全。
五、治疗方式
1.观察等待(适用于部分婴儿):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由于其鞘状突有自行闭合的可能,所以可以先进行观察等待。在观察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了解积液的变化情况。因为婴儿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可能,所以对于较小的婴儿,可先不急于手术干预。
2.手术治疗:如果患儿超过1岁,鞘状突仍未闭合,或者积液量较大引起明显症状,如阴囊明显肿胀影响小儿的活动、外观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通过手术将未闭的鞘状突结扎,阻断腹腔与鞘膜囊的通道,从而治疗双侧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小儿来说,手术存在一定风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六、预后情况
1.手术预后:经过手术治疗后,大多数患儿的预后良好,双侧鞘膜积液可得到有效纠正,阴囊外观恢复正常,一般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未来的生殖等功能。但手术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等,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2.观察等待的预后:对于观察等待的患儿,如果鞘状突自行闭合,双侧交通性鞘膜积液可治愈,不会对小儿造成不良影响。但如果鞘状突未闭合,积液持续存在甚至加重,可能需要后续进行手术治疗。
七、特殊人群(小儿)护理及注意事项
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小儿对手术往往存在恐惧心理,家长要多与小儿沟通,安抚小儿情绪,向小儿简单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减轻小儿的焦虑。例如可以给小儿讲一些轻松的故事,让小儿对手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配合治疗。
一般护理:注意保持小儿阴囊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在饮食方面,要给予小儿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保证小儿的营养摄入,以增强小儿的体质,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性。
2.术后护理
伤口护理:要保持手术伤口的清洁干燥,定期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轻柔护理伤口周围,避免外力碰撞伤口。
活动管理:术后要限制小儿的剧烈活动,避免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防止影响伤口愈合和导致鞘状突结扎部位出现问题。一般建议小儿适当休息,可采取平卧位,将阴囊适当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和减轻肿胀。
饮食护理:术后饮食要逐渐恢复正常,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和小儿身体恢复。注意饮食的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引起小儿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
总之,小儿双侧交通性鞘膜积液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积液量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同时在治疗前后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以保障患儿的健康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