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医学称骨赘,由关节软骨磨损等致骨头修复增生而成,年龄、劳损、创伤、疾病等是形成原因,颈椎、腰椎、膝关节等是好发部位,部分无症状,刺激组织可致相应症状,可通过X线、CT、MRI等检查诊断,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骨刺情况及注意事项,其形成、好发、与症状关系、诊断及特殊人群情况需关注处理。
一、骨刺的定义
骨刺,医学上称为骨赘,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病变。它是由于关节软骨的磨损、破坏,促使骨头自身进行修复、硬化与增生而形成的,通常表现为关节边缘出现的骨性增生物。
二、骨刺的形成原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会逐渐发生退变。例如,老年人的关节软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这就使得骨头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等功能而启动自我修复机制,进而容易形成骨刺。一般来说,30-40岁以后,人体关节开始出现退变相关的一些细微变化,随着年龄增加,骨刺的发生率会逐渐升高。
2.劳损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进行某种关节活动的人群,关节软骨受到的磨损会比较严重。比如,长期站立、行走的人,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关节软骨磨损后,骨头就会增生形成骨刺;运动员长期高强度运动,关节反复受到冲击和磨损,也容易引发骨刺。
3.创伤因素:关节曾经受到过外伤,如骨折、脱位等,在创伤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的骨质增生,从而形成骨刺。例如,关节骨折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复位和修复,就可能导致骨头在修复过程中出现过度增生形成骨刺。
4.疾病因素:一些关节疾病也会增加骨刺的形成风险,像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以骨关节炎为例,关节的炎症会破坏关节软骨,刺激骨头增生,进而形成骨刺。
三、骨刺好发的部位
1.颈椎:长期低头工作、看手机等人群容易出现颈椎骨刺。颈椎的椎体边缘由于长期受到应力等因素影响,会逐渐增生形成骨刺。当颈椎骨刺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时,可能会引起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2.腰椎:中老年人以及长期久坐、腰部负担重的人群腰椎容易长骨刺。腰椎骨刺可能会压迫神经根,导致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影响腰部的正常活动功能。
3.膝关节:肥胖人群、长期行走或跑步的人膝关节骨刺较为常见。膝关节骨刺会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尤其是上下楼梯时症状可能会加重。
四、骨刺与症状的关系
1.无症状情况:部分人虽然有骨刺形成,但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这可能是因为骨刺生长的部位没有累及周围的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或者人体自身的代偿机制能够平衡骨刺带来的影响,所以没有表现出不适症状。
2.有症状情况:当骨刺刺激周围的组织,如神经、肌肉、韧带等时,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比如颈椎骨刺压迫神经根时,可能会出现上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腰椎骨刺压迫神经根可引起下肢的疼痛、麻木、肌力下降等;膝关节骨刺会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可能有摩擦感、卡顿感等。
五、骨刺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刺常用的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骼边缘的骨性增生物,能够初步判断骨刺的部位、大小等情况。例如,在颈椎、腰椎、膝关节等部位的X线片上,可以明确是否有骨刺形成以及骨刺的大致形态。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刺或者需要更清晰显示骨刺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情况,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它能够更精确地显示骨刺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除了可以观察骨刺外,还能更好地显示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如是否有软组织水肿、神经受压等情况。对于一些早期的、症状不典型但怀疑有骨刺相关病变的情况,MRI检查有一定的优势。
六、特殊人群的骨刺情况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时期一般较少出现骨刺,因为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代谢和修复机制与成人不同。但如果儿童有先天性的骨骼发育异常等特殊情况,也可能出现异常的骨质增生情况。对于儿童,应避免过度的不良运动等可能导致骨骼损伤的行为,定期进行骨骼健康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孕妇:孕妇由于身体重心改变、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增加关节的负担。在孕期出现关节相关问题时,需要谨慎对待骨刺相关情况。孕妇出现关节疼痛等疑似骨刺相关症状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处理,避免自行盲目用药等。要注意休息,合理调整体重,减轻关节负担。
3.老年人:老年人是骨刺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人的骨骼退变较为明显。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注意关节的保护,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上下楼梯等加重关节负担的活动。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游泳、太极拳等,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钙等营养素,维持骨骼健康。
总之,骨刺是一种与年龄、劳损、创伤、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的骨骼病变,其形成、好发部位、与症状的关系以及诊断方法等都有一定的特点,在面对不同人群的骨刺情况时需要根据各自特点进行相应的关注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