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性鞘膜积液是鞘膜积液的一种,因鞘状突未闭合致腹腔液体与鞘膜腔相通形成。病因有先天性(鞘状突闭合异常)和后天性(外伤、炎症等),临床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可复性肿块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超声、透光试验),治疗有观察等待(新生儿部分可自愈)和手术治疗(超1岁未闭等情况需手术,术式多为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预后较好,家长需注意护理观察及术后相关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交通性鞘膜积液是鞘膜积液的一种类型,鞘膜是包绕睾丸和精索的双层膜,正常情况下鞘膜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交通性鞘膜积液是由于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液体可经未闭合的鞘状突与鞘膜腔相通,形成鞘膜积液。男性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逐渐下降至阴囊,同时带动腹膜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在出生前后闭合,若闭合不全则可导致交通性鞘膜积液。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先天性因素
胎儿时期鞘状突闭合异常是主要病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鞘状突正常应在出生前后闭合,若闭合不全,腹腔内的液体(主要是腹水)可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流入鞘膜腔,从而形成交通性鞘膜积液。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发病情况不同,新生儿时期由于鞘状突闭合过程尚未完全完成,相对更容易出现鞘状突未闭合的情况。
(二)后天性因素
某些后天因素也可能诱发交通性鞘膜积液,比如外伤、炎症等。外伤可能导致鞘状突或鞘膜出现损伤,使得腹腔与鞘膜腔之间的通道形成或通道开放程度改变;炎症如附睾炎、睾丸炎等,炎症刺激可能影响鞘膜的正常功能,导致液体分泌与吸收失衡,进而引发交通性鞘膜积液。但后天性因素相对先天性因素来说较为少见。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肿块表现:患儿阴囊或腹股沟部可出现可复性肿块,肿块大小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腹腔内液体流入鞘膜腔,肿块增大;平卧休息时,液体可经鞘状突回流至腹腔,肿块缩小或消失。对于婴幼儿来说,家长可能发现孩子阴囊在活动后增大,安静休息后减小。
2.其他表现:一般情况下,交通性鞘膜积液本身不会引起疼痛等明显不适,但如果积液量较大,可能会有坠胀感。如果同时合并有其他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
(二)不同年龄段表现差异
新生儿时期的交通性鞘膜积液有一定的自行闭合可能性,部分患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鞘状突可逐渐闭合,积液可能自行吸收。而较大儿童的交通性鞘膜积液自行闭合的概率较低,往往需要医疗干预。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阴囊或腹股沟部肿块的情况,比如肿块的大小、质地、是否可回纳等。可让患儿平卧,将肿块还纳后,按压腹股沟管内环处,然后让患儿站立或咳嗽,观察肿块是否再次出现。如果按压内环处后肿块不再出现,松开后又出现,则高度提示交通性鞘膜积液。
(二)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交通性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清晰地看到鞘膜腔内的液体情况,以及鞘状突是否未闭合等情况,还能鉴别鞘膜积液的类型,与其他阴囊内疾病如睾丸肿瘤等进行鉴别诊断。超声检查无辐射,对患儿较为安全。
2.透光试验:交通性鞘膜积液一般透光试验呈阳性,即积液能透光,这是因为鞘膜积液为液体,光线可透过。但如果鞘膜积液合并感染、出血等情况时,透光试验可能呈阴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方式
(一)观察等待
对于新生儿时期的交通性鞘膜积液,由于有一定的自行闭合几率,可先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密切观察肿块的变化情况,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了解鞘状突闭合情况和积液变化。一般观察至1岁左右,如果鞘状突仍未闭合,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如果患儿超过1岁鞘状突仍未闭合,或者交通性鞘膜积液导致阴囊明显增大,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或者合并有其他并发症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闭合未闭合的鞘状突,阻断腹腔与鞘膜腔的通道,从而治愈交通性鞘膜积液。
2.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手术在腹股沟部位做一小切口,找到未闭合的鞘状突,将其高位结扎,阻止腹腔液体流入鞘膜腔。手术技术相对成熟,安全性较高,但对于婴幼儿来说,手术需要精细操作,要注意保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
六、预后与注意事项
(一)预后情况
交通性鞘膜积液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一般较好。手术治疗的治愈率较高,术后复发率较低。经过观察等待后自行闭合的患儿,也能恢复正常的阴囊结构和功能。
(二)注意事项
1.家长护理注意:对于接受观察等待的患儿,家长要注意观察肿块的变化情况,避免患儿长时间哭闹、剧烈活动等,因为这些情况可能会增加腹腔内压力,导致更多液体流入鞘膜腔,加重积液情况。
2.术后注意: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要注意切口的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避免患儿剧烈活动,防止切口裂开等情况发生。另外,要定期带患儿复查,了解恢复情况。
总之,交通性鞘膜积液是一种与鞘状突发育异常相关的疾病,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家长要密切配合,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