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腺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包括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遗传、基础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胰腺炎)等;病理表现有大体类型(息肉型、溃疡型、浸润型)和组织学类型(腺癌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道出血、黄疸、消瘦乏力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胃镜、腹部CT、MRCP)和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血常规);治疗原则有手术、化疗、放疗等。
一、定义
十二指肠腺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生在十二指肠这一消化道部位,十二指肠是小肠起始段,介于胃与空肠之间。
二、病因
1.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长期吸烟会增加患十二指肠腺癌的风险,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可通过多种途径损伤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增殖调控,进而增加癌变的可能性。长期吸烟的人群,其体内相关致癌物质代谢酶的活性等可能发生改变,使得身体对致癌物质的清除和抵御能力下降。
饮酒:过度饮酒会对十二指肠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引起黏膜炎症、糜烂等,长期反复的损伤可能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增加癌变几率。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对十二指肠黏膜的持续刺激会破坏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得有害物质更容易侵袭黏膜下组织,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与十二指肠腺癌的发生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特定的基因变异,使得其发生十二指肠腺癌的易感性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家族中有此类遗传病史的个体,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自身十二指肠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3.基础疾病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引起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黏膜上皮细胞不断修复再生,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等异常情况,从而增加癌变的风险。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若不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十二指肠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环境中,发生腺癌的概率会显著升高。
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患者发生十二指肠腺癌的风险较正常人有所增加,胰腺炎症可影响十二指肠周围的微环境,导致十二指肠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细胞的生长调节失衡,增加癌变可能性。慢性胰腺炎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十二指肠的情况,因为其患十二指肠腺癌的风险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
三、病理表现
1.大体类型
息肉型:肿瘤呈息肉状向肠腔内生长,边界相对较清楚,体积大小不一,有的可带蒂,有的为广基。
溃疡型:肿瘤表面形成溃疡,溃疡边缘隆起,底部不平,可深达肌层甚至穿透肠壁。
浸润型:肿瘤向肠壁深层浸润生长,导致肠壁增厚、僵硬,可引起十二指肠管腔狭窄。
2.组织学类型
腺癌:占绝大多数,癌细胞具有腺管或腺泡样结构,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高分化腺癌的癌细胞分化较好,形态上更接近正常腺上皮细胞;低分化腺癌的癌细胞分化差,异形性明显。
其他少见类型:如腺鳞癌、未分化癌等,但相对较少见。
四、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因进食而加重或缓解不明显。这是由于肿瘤生长导致十二指肠黏膜受刺激、肠管痉挛或侵犯周围组织等引起。
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呕血、暗红色血便等。肿瘤侵蚀十二指肠黏膜下血管可导致出血。
黄疸:当肿瘤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时,容易阻塞胆管,引起胆汁排出受阻,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有皮肤瘙痒等症状。
消瘦、乏力:由于肿瘤消耗、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原因,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身体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等表现可能较轻,容易被忽视,往往发现时病情已相对较晚。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对疾病的反应能力下降,所以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如中青年患者典型。
儿童患者:极为罕见,若发生十二指肠腺癌,可能表现为腹部包块、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病情发现往往较困难,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腺癌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胃镜检查能清晰地看到十二指肠内的细微病变,对于早期发现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腹部CT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有助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通过腹部CT扫描,能够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的胰腺、胆管等结构,以及是否有肝脏、腹腔淋巴结等部位的转移。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的肿瘤导致的胆管、胰管梗阻情况显示较为清晰,有助于明确黄疸的原因和肿瘤与胆管、胰管的关系。MRCP能够无创地显示胆管和胰管的形态,对于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
2.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等,虽然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意味着患有十二指肠腺癌,但在辅助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CEA在一些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可能会升高,但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等情况,长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表现。
六、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是十二指肠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浸润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癌等的常用手术方式,需要切除部分胃、十二指肠、胰腺、胆管等,并进行消化道重建。
2.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患者,化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化疗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3.放疗:对于局部晚期肿瘤或术后有残留病灶的患者,可考虑放疗,以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但放疗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肠炎等,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