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的病因包括肠道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肠道非感染性因素(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其他肠道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因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肝胆胰疾病),不同病因有其各自特点及影响人群等情况。如细菌感染中大肠杆菌感染常见且卫生条件差地区多发,儿童及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感染;炎症性肠病里溃疡性结肠炎青壮年多见,克罗恩病青少年等常见;肠易激综合征中青年多见,精神心理及饮食因素易诱发;吸收不良综合征中乳糖不耐受亚洲人群发生率相对高,短肠综合征多因肠道手术切除过多引起;全身性疾病里甲亢中青年女性多见,糖尿病各年龄段可发病,慢性肝炎各年龄段均有,慢性胰腺炎中老年男性多见等。
一、肠道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引发慢性腹泻,例如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肠道,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肠道黏膜炎症,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从而引起腹泻。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由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是导致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多发。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受其影响,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易感染此类细菌而出现慢性腹泻;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经常食用生冷不洁食物的人群,感染风险也会增加。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是儿童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之一。轮状病毒主要侵犯肠道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影响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此外,诺如病毒感染也可引起慢性腹泻,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不同年龄层都可能感染诺如病毒引发慢性腹泻,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感染后更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生活中经常外出就餐、集体生活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3.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寄生虫感染可导致慢性腹泻。阿米巴原虫可侵入肠道黏膜,引起溃疡和炎症,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贾第虫感染则会附着在肠道绒毛上,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引发慢性腹泻。这类感染在卫生条件不佳、有生食习惯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感染寄生虫的几率也较高;长期处于卫生环境恶劣地区的人群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二、肠道非感染性因素
1.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导致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乱,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患者往往有长期的腹泻病史,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生活方式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克罗恩病: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肠道各部位,以回肠末端和结肠多见。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肠道出现炎症、溃疡等病变,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导致腹泻、腹痛、腹部包块等症状。克罗恩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较为常见,该疾病的病程较长,病情容易迁延不愈,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较大影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等可能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2.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会出现慢性腹泻的情况。该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是重要的诱发因素,而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如过多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也可能加重症状。
3.吸收不良综合征
乳糖不耐受:由于患者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正常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当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腹泻、腹胀等症状。乳糖不耐受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率不同,亚洲人群中发生率相对较高,一些新生儿由于肠道发育尚未成熟,可能出现暂时性乳糖不耐受;成年人中,随着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降低,也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长期素食者等人群如果突然大量摄入乳制品,也可能诱发乳糖不耐受导致慢性腹泻。
短肠综合征:多由于肠道手术切除过多等原因引起,剩余肠道面积不足以完成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出现腹泻等症状。常见于因肠道恶性肿瘤、严重肠道外伤等接受过大量肠道切除手术的患者,这类患者术后需要长期的营养支持和密切监测肠道功能情况,由于肠道吸收功能受损,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需要特别关注饮食的调整和营养补充。
4.其他肠道疾病:如肠道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组织可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便秘、便血等症状。肠道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因肿瘤类型等因素有所不同。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肠道肿瘤的发病风险,对于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肠道健康监测。
三、全身性疾病因素
1.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出现腹泻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青年女性多见,患者除了慢性腹泻外,还常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症状。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患者的代谢处于高代谢状态,需要注意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缓解肠道症状。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肠道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紊乱,引起腹泻或便秘等肠道症状。糖尿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人群发病风险较高,糖尿病患者出现慢性腹泻时,需要同时关注血糖的控制情况以及肠道功能的调整,饮食上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
2.肝胆胰疾病
慢性肝炎:肝脏功能受损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参与脂肪消化吸收的重要物质,胆汁分泌异常可导致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引起腹泻,尤其是在进食高脂食物后腹泻症状可能加重。慢性肝炎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长期饮酒、感染肝炎病毒等是常见病因,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饮酒等加重肝脏负担的行为,同时在饮食上要控制脂肪摄入,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营养支持。
慢性胰腺炎:胰腺分泌的胰酶是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重要酶类,慢性胰腺炎患者胰酶分泌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腹泻,常表现为脂肪泻,大便次数增多,粪便量多、稀薄、有油光等。慢性胰腺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长期饮酒、胆道疾病等是常见诱因,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酒,调整饮食结构,以低脂、高蛋白饮食为主,必要时补充胰酶制剂来帮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