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跟食管炎的区别
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炎的区别为定义和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定义和病因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性病变。其主要病因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
食管炎泛指食管黏膜的浅层或深层组织受到刺激或损伤,发生黏膜充血和水肿而引发的炎症。病因较为多样,除了胃食管反流外,还可能由感染(如真菌、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物理化学刺激(如误食强酸强碱、过热食物、长期放置鼻胃管等)、放射性损伤(如食管癌放疗后)等引起。
2.临床表现
反流性食管炎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或仅为酸水时称反酸。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肩部、颈部、耳后等,有时酷似心绞痛。
不同病因导致的食管炎临床表现有所差异。由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症状与反流性食管炎相似;感染性食管炎常有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口腔黏膜可见白色膜状物;物理化学性食管炎多有明确的误食史,随后出现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流涎等,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
3.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鉴别其他食管病变。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方法,可记录食管内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环境的酸碱度,判断有无酸反流。食管压力测定可了解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状态。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食管黏膜的形态、食管的蠕动情况等,但诊断价值相对胃镜较低。
除了上述反流性食管炎常用的检查方法外,对于感染性食管炎,还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真菌涂片、病毒抗体检测等;对于物理化学性食管炎,结合病史及胃镜检查多可诊断,必要时还需评估全身情况,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了解有无全身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