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分局部与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牙周疾病(牙龈炎、牙周炎)及刷牙或口腔清洁不当致牙龈损伤出血,全身因素包含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其他血液疾病)、维生素缺乏、妊娠期龈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致凝血或激素等异常引发出血。
一、局部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
1.牙周疾病:
牙龈炎:牙菌斑、牙结石等堆积于牙面,细菌及其代谢产物长期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炎症,表现为牙龈红肿、质地松软,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持续刺激可使牙龈组织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轻微刺激即可导致出血。
牙周炎: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除牙龈炎症外,还伴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病情进展时牙龈出血症状更明显,且可能伴随牙齿松动等问题。
2.刷牙或口腔清洁不当:
采用不正确的刷牙方法,如用力过猛的横刷法,会损伤牙龈组织,导致刷牙时或刷牙后出现牙龈出血;另外,牙线使用不当也可能造成牙龈局部损伤出血。
二、全身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异常增生的白细胞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同时白细胞浸润牙龈组织,使牙龈肿胀、苍白,易发生自发性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
其他血液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牙龈广泛出血;血友病患者由于凝血因子缺乏,也会有牙龈出血倾向,且多为自发性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
2.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是参与胶原蛋白合成的重要物质,缺乏时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导致牙龈组织脆弱、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引发牙龈出血,同时可能伴有牙龈肿胀、瘀斑等表现。
3.内分泌紊乱:
妊娠期龈炎:女性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使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原本存在的牙龈慢性炎症会加重,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一般在妊娠第2~3个月开始出现,分娩后症状可减轻,但易复发。
4.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某些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会影响凝血功能,使机体凝血机制发生改变,从而增加牙龈出血的风险,患者可能在刷牙或轻微刺激牙龈时就出现出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