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治疗包括局部治疗(清洁外耳道、使用局部抗真菌药物)、全身治疗(严重感染或有全身症状时用药)、基础疾病控制(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增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免疫力)和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
一、局部治疗
1.清洁外耳道:首先需清除外耳道内的痂皮、分泌物等。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等清洁外耳道,将外耳道的污秽及分泌物清理干净,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条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
2.局部抗真菌药物使用:根据真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例如,对于白色念珠菌感染,可选用制霉菌素局部涂布;对于曲霉菌等感染,可使用咪康唑等抗真菌药膏局部涂抹。在使用局部抗真菌药物时,要确保药物充分作用于病变部位,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更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使用方法的恰当性。
二、全身治疗
1.严重感染或有全身症状时用药:当真菌性外耳道炎感染严重,出现全身发热等症状时,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但全身用药需谨慎,严格掌握适应证。例如,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合并真菌性外耳道炎,可能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适当选用全身抗真菌药物,但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三、基础疾病控制
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真菌性外耳道炎,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所以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以减少真菌性外耳道炎的发生风险和复发可能。
2.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要注意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在发现真菌性外耳道炎时,要及时规范治疗,避免感染加重。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在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时,要综合考虑激素使用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抗真菌治疗的效果。
四、生活方式调整
1.保持外耳道干燥:患者要注意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进水。在洗澡、游泳时可使用耳塞等防护用品。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耳部卫生习惯,如不要随意挖耳等,防止外耳道损伤后引发真菌性感染。
2.避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长期滥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外耳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真菌过度生长。所以要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在使用相关药物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