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
继发性高血压包括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等,不同类型有不同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且老年人、儿童、女性等特殊人群患继发性高血压需注意相应事项,如老年人病情隐匿需密切监测,儿童要关注生长发育定期检查,女性妊娠期高血压需特别关注母婴情况
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发病机制: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进而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受抑制,引发高血压。
2.临床特点:高血压同时常伴有低血钾,患者可出现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烦渴、多尿等表现。通过血液检查发现血浆醛固酮水平升高、血浆肾素活性降低,肾上腺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协助定位诊断。
二、肾实质性高血压
1.常见病因:各种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肾实质病变均可引起高血压。
2.发病机制:肾实质病变导致肾脏正常结构被破坏,肾脏分泌肾素增多,以及水钠潴留等因素共同作用引发高血压。患者除高血压表现外,多有尿常规异常,如蛋白尿、血尿等,肾功能检查也可出现异常,不同的肾实质病变有其相应的特异性表现。
三、肾血管性高血压
1.发病机制: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导致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压升高。
2.临床特点:高血压进展迅速或突然加重,体检时可在上腹部或背部肋脊角区闻及血管杂音。肾动脉造影是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金标准,可明确肾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及范围等。
四、嗜铬细胞瘤
1.发病机制:嗜铬细胞瘤主要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导致血压急剧升高。
2.临床特点:血压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升高,发作时可伴有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发作间期血压可恢复正常。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升高,肾上腺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继发性高血压时,由于其器官功能衰退,病情变化较为隐匿,需更加密切监测血压及相关指标,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
儿童:儿童继发性高血压相对少见,但如患有先天性肾脏疾病等也可能导致,需关注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肾实质病变等病因。
女性:女性在妊娠期出现的继发性高血压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需特别关注,其发病与孕期的生理变化相关,要密切监测血压及母婴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