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对心律失常患者初步评估与判断要观察相关表现、摸脉搏,基础急救是让患者休息、拨打急救电话,针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有不同初步处理,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急救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现场初步评估与判断
1.识别心律失常表现:观察患者有无心悸、胸闷、头晕、黑矇、晕厥等表现,同时触摸脉搏,判断脉搏是否规律、强弱情况,若脉搏极不规则、微弱或摸不到,高度提示严重心律失常。不同年龄人群心律失常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因心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出现心律失常时可能更易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表现;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症状可能更明显且易加重原有病情。
二、基础急救措施
1.让患者休息:立即让患者停止当前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对于儿童,要安抚其情绪,使其保持安静,避免哭闹等增加心脏负担的行为。
2.拨打急救电话:如果患者心律失常发作较严重,如出现晕厥、胸痛持续不缓解等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援。
三、针对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初步处理(部分常见情况)
1.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然后用力呼气(Valsalva动作);对于儿童,家长可轻按患儿颈动脉窦,但要注意只能单侧轻按,且时间不超过5-10秒,避免引起严重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
2.室性心动过速:若患者意识清楚,可让其尽量平静休息,等待急救人员到来;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持续进行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来。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心律失常急救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与适度,如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应用要谨慎,避免因操作不当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儿童心律失常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因素有关,在急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发生心律失常时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在急救时要注意评估其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在采取急救措施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避免因急救操作导致血压过度波动等情况。
3.孕妇:孕妇发生心律失常时,要谨慎选择急救措施,因为某些急救操作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例如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相对要更加轻柔,且在采取任何急救措施前都要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安全性,尽快联系专业妇产科及心内科医生共同参与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