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检查评估鼻腔鼻窦病变、全身状况并准备患者,麻醉分局部(适用于病情轻配合好成年患者)和全身(儿童或病情复杂成年患者),前组鼻窦真菌性鼻窦炎多经鼻内镜入路,后组或复杂病变用相应入路,病变清除要轻柔清除真菌团块等并保留正常黏膜,术后需定期换药及监测病情。
一、术前准备
1.检查评估:通过鼻内镜检查清晰观察鼻腔鼻窦内病变外观、范围,结合鼻窦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真菌性鼻窦炎累及的鼻窦及周围组织情况,同时评估患者全身健康状况,排查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影响手术的基础疾病及手术禁忌证。
2.患者准备:告知患者手术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儿童患者需特别安抚以配合手术,女性患者若处于生理期需协调手术时间避免对术中及术后恢复产生不良影响。
二、麻醉方式选择
1.局部麻醉:适用于病情较轻、配合度较好的成年患者,通过局部黏膜麻醉减轻手术操作时的疼痛。
2.全身麻醉:儿童患者多采用全身麻醉以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安静、配合,需严格遵循儿科麻醉安全原则,细致进行气道管理等操作;成年患者若病情复杂、心理紧张或需长时间手术时也可选择全身麻醉。
三、手术入路选择
1.前组鼻窦真菌性鼻窦炎:多采用鼻内镜下经鼻手术入路,利用鼻内镜的良好照明和放大效果,清晰暴露中鼻道、筛窦等前组鼻窦开口及病变区域,此入路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
2.后组鼻窦或复杂病变:若病变累及后组鼻窦或存在广泛骨质破坏等复杂情况,可能需结合鼻窦CT定位选择经上颌窦等入路,以充分暴露病变部位进行处理。
四、病变清除操作
1.清除真菌团块与坏死组织:使用鼻内镜配套器械(如吸引器、微型刮匙等)仔细清除鼻窦内的真菌团块、灰白色干酪样或豆腐渣样坏死组织,操作需轻柔精细,避免过度损伤周围正常鼻窦黏膜,儿童患者因鼻窦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更需精准操作以保护其鼻窦正常生理功能。
2.保留正常黏膜:在清除病变组织过程中,尽量保留鼻窦内正常黏膜,以维持鼻窦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及免疫屏障等生理功能,不同年龄患者正常黏膜的耐受及恢复能力不同,术后需关注老年患者等恢复较慢人群的黏膜修复情况。
五、术后相关注意事项
1.定期换药:术后需定期进行术腔换药,清理术腔内可能残留的痂皮等,观察术腔恢复状况,儿童患者换药时需更加温和以减少不适。
2.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术后鼻腔出血、头痛等情况,不同人群恢复表现有差异,老年患者恢复周期可能较长,需加强随访及护理,确保术腔顺利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