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手术适应证包括保守治疗无效、病变累及鼻窦骨质及出现相关症状,手术方式主要为内镜下鼻窦手术,术前需完善影像学与内镜检查、评估全身状况,术中要精准清除病变且避免损伤周围结构,术后需鼻腔护理、定期复查并关注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的相应护理要点。
一、真菌性鼻窦炎手术适应证
1.保守治疗无效:经规范药物保守治疗后,鼻窦内真菌团块、肉芽组织等病变无改善甚至进展,如仍存在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且影响生活质量。
2.病变累及鼻窦骨质:影像学检查(如鼻窦CT)显示病变已侵犯鼻窦骨质,可能引发骨质破坏等情况,需通过手术干预。
3.出现相关症状:有明显鼻塞、持续头痛、面部压迫感等症状,且经评估病变局限于鼻窦内适合手术处理,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不同呈现,如儿童可能以长期鼻塞、反复流涕为主要表现,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二、手术方式
主要采用内镜下鼻窦手术,借助鼻内镜进入鼻窦腔,清晰暴露病变部位,精准清除鼻窦内的真菌团块、肉芽组织等病变组织,同时尽量保留正常鼻窦黏膜,以维持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术前准备
1.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完善鼻内镜检查明确鼻腔鼻窦内病变情况,通过鼻窦CT等影像学检查详细评估病变范围、累及鼻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2.全身状况评估:了解患者全身基础疾病,如是否存在糖尿病、免疫低下等情况,年龄较小患儿需重点评估麻醉耐受及全身发育状况,老年患者则要关注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以确保手术安全。
四、术中操作要点
1.精准清除病变:轻柔操作,仔细清除鼻窦内的真菌团块、炎性肉芽等病变组织,避免残留导致复发,同时注意保护鼻窦周围正常骨质及黏膜结构。
2.避免周围结构损伤:术中需密切关注解剖结构,防止损伤眼眶、颅底等重要邻近结构,尤其在儿童患者中,因其鼻腔鼻窦解剖结构相对稚嫩,更需精细操作。
五、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
1.鼻腔护理:术后定期进行鼻腔冲洗,保持术腔清洁,促进术腔黏膜恢复,儿童患者需在家长协助下规范进行鼻腔冲洗,避免操作不当损伤鼻腔。
2.定期复查:术后需定期复查鼻内镜,观察术腔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粘连、复发等问题,不同年龄患者复查频率可根据恢复情况适当调整。
3.特殊人群关注:儿童患者要注重术后护理依从性,家长需监督其避免剧烈运动等;老年患者需密切监测基础疾病变化,如合并糖尿病者要控制血糖稳定;女性患者若处于生理期,需注意术后感染防控等,综合各方面因素保障患者顺利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