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具遗传倾向,某些基因变异与之相关,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因LDL受体基因等突变致胆固醇代谢异常增发病风险;基因变异还通过脂质代谢、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健康;心脑血管病非遗传因素重要,生活方式可显著影响发病风险,遗传与非遗传因素交互作用;有家族史人群需密切关注、定期体检、调整生活方式,无家族史人群也需靠健康生活方式维护心脑血管健康。
遗传因素的具体作用机制
从基因层面来看,一些与血管内皮功能、脂质代谢、凝血机制等相关的基因发生变异时,会影响个体的心脑血管健康。在脂质代谢方面,若负责胆固醇转运和代谢的相关基因出现问题,会使脂质在血管壁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在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基因的异常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炎症反应等,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
非遗传因素的重要影响及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
然而,心脑血管病并非完全由遗传决定,非遗传因素也起着关键作用。生活方式就是重要的非遗传因素,比如不健康的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等。即使有遗传易感性,如果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等,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反之,即使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大大提高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概率。例如,一个没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如果长期高脂饮食且缺乏运动,其患冠心病的风险会明显升高,这就是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体现。
不同人群的心脑血管病遗传相关注意事项
对于有家族心脑血管病病史的人群(属于有遗传易感性的特殊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自身的心脑血管健康状况。在儿童时期,就应开始关注血脂、血压等指标,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生长发育过程中心血管相关指标的变化。女性在孕期以及围绝经期等特殊阶段,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受遗传因素影响,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特别注意血压、血脂等的监测。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将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降到最低。而对于没有家族史的人群,也不能忽视遗传因素的潜在影响,仍然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护心脑血管健康,因为虽然没有明显的家族遗传,但个体自身的基因也可能存在一些与心脑血管病相关的潜在风险因素,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