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是怎样形成的
接触性皮炎形成涉及致敏和激发两个阶段,致敏阶段是接触变应原后机体启动免疫反应,激发阶段是再次接触变应原触发炎症介质释放致炎症反应,不同个体因免疫反应强度、免疫发育状态、基础疾病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炎症反应程度有差异。
一、致敏阶段
1.接触变应原物质:某些外源性物质可作为变应原,如植物性的漆树、荨麻等;动物性的毛虫毒毛、昆虫分泌物等;化学性的化妆品、染料、橡胶制品等。这些物质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进入机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初次接触这类变应原时,一般不立即发病,需要经过一段潜伏期。一般来说,初次接触后,机体需要启动免疫反应来识别该变应原,这个过程通常需要4-20天不等,具体时间因个体差异以及变应原的性质等因素而异。
2.机体免疫反应启动:变应原进入机体后,会被抗原呈递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捕获、加工处理,并呈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被激活后,会分化增殖为效应T细胞等。同时,B淋巴细胞也会在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下活化,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个过程涉及复杂的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因子网络的调控,不同个体的免疫反应差异会影响致敏的过程和速度,例如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在初次接触后较快地启动免疫反应并进入致敏状态。
二、激发阶段
1.再次接触变应原:当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后,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时,变应原会与已经结合在效应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或者与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相结合。以接触性皮炎中常见的化妆品接触为例,若个体已对某化妆品中的某种成分致敏,再次使用该化妆品时,化妆品中的变应原就会与体内已存在的特异性抗体或致敏T细胞发生反应。
2.炎症反应的发生:变应原与相应免疫成分结合后,会触发一系列炎症介质的释放。例如,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会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红斑、水肿等表现;同时,还会吸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到接触部位,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表现为丘疹、水疱、瘙痒等症状。不同个体由于免疫反应的强度不同,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不成熟,在接触变应原后可能炎症反应相对成人更为剧烈,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个体的免疫发育状态等综合判断;而有基础疾病(如免疫缺陷病)的人群,接触变应原后可能炎症反应更难控制,恢复时间也可能更长。此外,生活方式也会有一定影响,比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可能会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更容易接触到变应原且更易发生炎症反应;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则有助于降低接触性皮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