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心房颤动、窦性心律失常等类型。早搏分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健康人偶发早搏多因诱因,有基础病者易频繁早搏,无器质性病偶发早搏无需特殊治疗,有基础病且频繁早搏需评估处理,儿童早搏需结合情况判断;心房颤动老年人多见,有基础病者易患,可致多种症状及增加卒中风险,需评估后采取相应治疗,不同年龄段表现和处理有别;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过缓、不齐,生理性的通常无需处理,病理性的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儿童窦性心律不齐多为生理现象但也需结合情况判断。
一、早搏(期前收缩)
早搏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类型。它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提前发生的一次心跳。根据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其中室性早搏较为常见。从发生频率上看,健康人在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早搏,但一般为偶发;而一些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更容易出现频繁的早搏。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偶发早搏,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诱因即可;但对于有基础心脏病且早搏频繁的患者,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相应处理。在儿童中,早搏也可能出现,比如有些儿童因感染等因素可能导致早搏,需要结合患儿的病史、症状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
二、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特征是心房失去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颤动在老年人中相对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此外,有基础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可导致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还可能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对于心房颤动的患者,需要评估其卒中风险和心功能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凝治疗预防卒中、控制心室率等。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心房颤动的表现和处理可能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更谨慎地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
三、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窦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健康人在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等情况下,也可见于发热、贫血、甲亢等病理状态;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运动员、睡眠状态等生理情况,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甲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理情况;窦性心律不齐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多与呼吸有关,一般无临床意义,但也需要与其他疾病导致的心律不齐相鉴别。对于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如果是生理性的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若是病理性的则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在儿童中,窦性心律不齐较为常见,多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也需要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