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致供需失衡有关,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等,检查有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方法,治疗包括药物、介入等,预防需从生活方式、基础疾病控制等方面着手。
一、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使心肌供血、供氧减少,当心肌需氧量增加时,供需失衡,就会引发心绞痛。例如,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增加供血,从而诱发心绞痛。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等,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以胸闷等不适为主;女性心绞痛患者症状有时可能与男性不同,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非典型表现。
发作诱因:常见诱因包括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等。体力活动时,身体代谢增加,心肌需氧量上升,易诱发心绞痛;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也会使心肌耗氧增加,导致心绞痛发作。
三、检查方法
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可能无异常,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改变等,发作过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记录患者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图异常。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情况,能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具体状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心电图等检查不明确的患者,常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四、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减轻心肌耗氧,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药物治疗方面,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
预防措施:生活方式上要注意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因为这些疾病是引发心绞痛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患者要更加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女性患者在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要注意与更年期等因素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的影响,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