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过敏性鼻炎是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由真菌过敏原接触及个体易感性致病因,有反复发作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及伴随表现,通过病史采集、过敏原检测、鼻内镜检查诊断,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需环境管理、个人防护、增强免疫力,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且用药谨慎,成人合理选药并关注过敏原情况。
一、定义
真菌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真菌过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属于过敏性鼻炎的一种特殊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鼻部的过敏相关症状。
二、病因
1.真菌过敏原接触:真菌孢子通过空气传播,过敏体质人群接触霉变环境中的真菌(如曲霉、青霉等)孢子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过敏反应。居住环境潮湿、霉变,接触土壤、发霉食物等易增加接触真菌过敏原的风险。
2.个体易感性:遗传因素影响个体的过敏倾向,过敏体质者相较于非过敏体质者更易罹患真菌过敏性鼻炎。
三、临床表现
1.鼻部症状:主要有反复发作的鼻塞、流涕(清涕为主)、阵发性打喷嚏、鼻痒,部分患者可出现嗅觉减退。症状通常在接触真菌过敏原后迅速发作或加重。
2.伴随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眼痒、咽痒、咳嗽等上呼吸道过敏相关表现,长期患病者可能影响生活质量及睡眠。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接触真菌过敏原的相关病史,如居住环境是否潮湿霉变、是否频繁接触土壤或发霉物品等。
2.过敏原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通过皮肤点刺真菌过敏原提取物,观察皮肤反应判断是否过敏。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检测血清中针对特定真菌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水平,辅助诊断。
3.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下鼻甲肿大等表现,有助于排除其他鼻部疾病。
五、治疗
1.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定期清洁灰尘,避免进入霉变场所,减少与发霉物品的接触。
2.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如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可缓解鼻痒、打喷嚏、流涕等症状。
鼻用糖皮质激素:局部使用可减轻鼻黏膜炎症,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六、预防
1.环境管理:定期清洁家居环境,保持室内湿度适宜(建议40%~60%),避免物品发霉。对于潮湿易霉变区域(如地下室、卫生间等)加强通风换气。
2.个人防护:在接触可能含真菌过敏原的环境(如园艺活动、清理霉变物品等)时,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具。
3.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维持机体免疫平衡,降低过敏反应发生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环境清洁、避免接触霉变物质等。药物使用需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严格遵循医生建议。
2.成人: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过敏体质者需更密切关注环境中真菌过敏原情况,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以减少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