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导致矮小症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因素(约70%-80%身高由遗传决定,单基因遗传疾病可致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或骨骼发育障碍)、内分泌因素(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影响生长发育)、骨骼系统疾病(软骨发育不全、先天性骨发育不良致骨骼生长异常)、营养因素(营养不足或不均衡影响生长发育物质基础)、慢性疾病因素(慢性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肝病影响生长)、其他因素(宫内发育迟缓、精神心理因素影响激素分泌和生长发育)。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导致矮小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双方均为身材矮小,那么子女出现矮小症的概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人体的身高约70%-80%由遗传因素决定,相关基因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等过程。例如,一些单基因遗传疾病会直接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或骨骼发育障碍,从而引发矮小症。
二、内分泌因素
1.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
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生长的重要激素。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不足可引起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如垂体发育异常、颅内肿瘤等病变,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儿童时期生长激素缺乏,会导致骨骼生长缓慢,身高增长明显落后于同龄人。
2.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它能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骨骼生长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当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同时还可能伴有智力发育迟缓、基础代谢率降低等表现。
三、骨骼系统疾病
1.软骨发育不全
这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软骨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发生突变所致。患者长骨骨化出现异常,表现为四肢短小,尤其是上臂和大腿,身体比例不协调,头颅相对较大,是导致矮小症的常见骨骼疾病之一。
2.先天性骨发育不良
包括多种不同类型,如先天性成骨不全等,这些疾病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导致骨骼脆弱、生长异常,进而引起身材矮小。
四、营养因素
儿童时期营养摄入不足或营养不均衡会影响生长发育。长期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会导致身体缺乏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基础,影响骨骼和肌肉的生长。例如,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缺乏蛋白质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合成等过程;钙、磷等矿物质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的钙化,导致骨骼发育不良,从而引发矮小症。
五、慢性疾病因素
一些慢性疾病也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矮小症。例如,慢性肾病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生长激素抵抗等情况,从而影响身高增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长期缺氧等原因,会影响生长发育;慢性肝病也会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进而影响身高。
六、其他因素
1.宫内发育迟缓
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受限,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正常体重的第10百分位,出生后身高增长速度也会低于正常儿童,容易发展为矮小症。这可能与孕妇在孕期的营养状况、胎盘功能等因素有关。
2.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紧张的环境中,如家庭关系不和睦、学习压力过大等,会影响儿童体内激素的分泌,如生长激素的分泌节律等,从而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