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引起矮小症
矮小症的引发因素多样,包括遗传因素(部分由遗传导致,具家族性聚集特点,遗传模式多样)、内分泌因素(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影响生长)、营养因素(营养摄入不足或过剩影响)、疾病因素(慢性疾病、骨骼疾病干扰)以及其他因素(宫内发育迟缓、生活方式如睡眠不足、缺乏运动影响)。
内分泌因素
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异常: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生长的重要激素,由垂体前叶分泌。如果垂体前叶功能障碍,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生长缓慢,从而导致矮小症。例如,垂体发育异常、下丘脑病变等都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儿童时期生长激素缺乏,会使身高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每年身高增长通常低于4厘米。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至关重要,它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当儿童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生长迟缓,出现身材矮小、智力发育可能受影响等表现。患儿除了身高矮小外,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皮肤粗糙、反应迟钝等症状,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可以明确诊断。
营养因素
营养摄入不足:儿童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支持身体的生长。如果长期挑食、偏食,或者饮食中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摄入不足,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例如,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缺乏蛋白质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和修复;钙、磷等矿物质是骨骼发育的重要原料,缺乏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
营养过剩:过度肥胖的儿童也可能出现矮小症相关情况。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进而干扰生长发育过程。例如,肥胖儿童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和作用,从而影响身高增长。
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一些慢性疾病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矮小症。例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功能受损,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从而影响生长;慢性肾病患儿,肾脏功能受损会影响体内激素的代谢和营养物质的排泄,导致生长迟缓;哮喘患儿长期反复发作,影响呼吸功能,导致机体慢性缺氧,也会对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骨骼疾病:骨骼发育异常也会引起矮小症。如软骨发育不全,这是一种遗传性骨骼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长骨生长受限,导致身材矮小,患儿四肢短小,躯干相对较长;先天性骨发育不全等骨骼疾病也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从而引起矮小。
其他因素
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受限,出生时体重和身高低于正常标准,出生后继续生长缓慢,容易发展为矮小症。造成宫内发育迟缓的原因有很多,如孕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等,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传输;或者孕妇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因为生长激素在夜间深度睡眠时分泌旺盛。儿童如果经常熬夜、睡眠质量差,会干扰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从而影响身高增长。另外,缺乏运动也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板,促进骨骼发育,长期缺乏运动的儿童可能身高增长相对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