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及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其发生机制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常见病因涉及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临床表现有典型与不典型之分,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长期危害大,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及控制基础疾病来预防。
一、发生机制
心脏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冠状动脉,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痉挛或栓塞等病变时,会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进而引起心肌缺血。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的原因,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堆积在冠状动脉内壁,使血管腔变窄,血流受阻,心肌供血不足。
二、常见病因
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等因素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一般来说,男性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在绝经前相对低于女性,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患心肌缺血的风险逐渐接近男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的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影响血管舒缩功能,增加心肌缺血发生几率;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功能紊乱,血脂、血压、血糖等易出现异常,进而增加心肌缺血风险。
基础病史因素: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易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糖尿病患者体内代谢紊乱,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神经及内皮细胞,容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引发心肌缺血;肥胖人群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等问题,也增加了心肌缺血的发病可能性。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心绞痛是心肌缺血较常见的典型症状,多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
不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可能症状不典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肩背部酸痛等,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治。还有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
四、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静息心电图可能发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部分患者在静息时心电图可能正常,此时可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患者24小时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发作时的心肌缺血改变。
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等。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状态下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药物负荷试验则使用药物来达到类似增加心脏负荷的效果,通过观察心电图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明确心肌缺血的病因和病变情况。
五、危害与预防
危害:长期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还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如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摄入;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戒烟限酒;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等异常情况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