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对心脏功能、全身器官灌注有不良影响,还会增加引发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等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它可致心输出量减少影响各年龄段人群,影响脑部、肾脏、外周组织灌注出现相应症状,长期或严重心律失常易引发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可致心脏性猝死,有相关基础疾病、年龄大、有家族史等人群风险更高。
一、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心律失常可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正常情况下,心脏有规律的电活动和机械收缩舒张能保证血液有效循环,而心律失常时,心脏的节律或频率发生异常,可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例如,房颤时心房无序颤动,心室率不规则,会使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损,长期房颤患者心输出量可能比正常减少25%-40%左右,进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的血液供应。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出现心律失常,可能因心输出量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因为心脏是为全身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的重要器官,心输出量减少会使儿童的身体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供应;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一定衰退,心律失常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二、对全身器官灌注的影响
1.脑部灌注:脑部对血液供应变化较为敏感,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时,脑部灌注不足可引起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如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心脏跳动过慢,脑供血不足,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发生跌倒,增加骨折等外伤风险;中青年若频繁出现此类情况,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2.肾脏灌注:肾脏需要持续稳定的血液供应来维持正常的滤过功能,心律失常导致肾灌注不足时,可引起尿量减少、肾功能损害等。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心律失常对肾脏的影响更为显著,会加速肾功能恶化;而健康人群短时间的轻度肾灌注不足可能通过自身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但长期慢性的肾灌注不足会逐渐损害肾脏结构和功能。
3.外周组织灌注:外周组织如四肢等,灌注不足会出现肢体发凉、麻木等症状。对于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血管病变,若合并心律失常,会进一步加重外周组织缺血缺氧,增加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肥胖人群由于身体代谢负担重,心律失常导致的外周灌注不足可能会更明显地表现出肢体不适等症状。
三、引发其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1.心力衰竭:长期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慢性心律失常未得到有效控制时,心脏长期处于负荷异常状态,会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例如,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可使心肌重构,导致心脏扩大、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最终引发心力衰竭。在女性中,由于女性激素等生理因素的影响,心律失常引发心力衰竭的风险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因之一。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的人,本身心脏功能就相对脆弱,心律失常更容易促使其发展为心力衰竭。
2.心脏性猝死: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室性心动过速等,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室颤时心脏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若不及时抢救,几分钟内就可导致患者死亡。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更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心律失常引发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对于有家族性心律失常病史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自身心脏状况,因为遗传因素可能使其对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增加,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也会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