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并非仅因“上火”,其常见原因有多方面。局部口腔疾病因素包括牙龈炎、牙周炎、智齿冠周炎;全身性疾病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其他因素包含食物嵌塞、药物因素。出现牙龈肿痛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同时要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特殊人群需注重口腔护理。
一、局部口腔疾病因素
1.牙龈炎: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物长期堆积在牙龈边缘,会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导致牙龈红肿、疼痛。研究表明,牙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激活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使牙龈出现充血、水肿,进而引起肿痛。例如,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口腔卫生状况差、牙菌斑堆积多的人群,牙龈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口腔卫生良好的人群,且更容易出现牙龈肿痛症状。
2.牙周炎:牙周炎是由牙龈炎进一步发展而来,除了牙龈的炎症外,还涉及牙周支持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等)的破坏。牙周致病菌在牙周袋内大量繁殖,产生多种毒性物质,不仅会加重牙龈的炎症,还会破坏牙周组织,导致牙龈肿痛、牙齿松动等一系列症状。临床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的牙龈肿痛程度往往较牙龈炎更为严重,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肿痛可能会反复出现并逐渐加重。
3.智齿冠周炎: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智齿周围的牙龈组织容易发生炎症,引发智齿冠周炎,出现牙龈肿痛,严重时还可能伴有张口受限、面部肿胀等症状。这是因为智齿萌出位置异常,周围牙龈形成一个较深的盲袋,食物残渣易堆积在盲袋内,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导致牙龈的炎症反应。有临床数据统计,智齿阻生的人群中,智齿冠周炎的发生率较高,且肿痛症状较为常见。
二、全身性疾病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影响牙龈的状况,导致牙龈肿痛。例如白血病,白血病患者由于异常的白细胞在牙龈组织中浸润,同时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牙龈炎症,出现牙龈肿胀、疼痛、出血等症状。相关研究指出,约有部分白血病患者会以牙龈肿痛为首发症状就诊,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2.内分泌紊乱: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牙龈的健康,导致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出现牙龈肿痛。例如妊娠期龈炎,怀孕后女性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牙龈组织对菌斑等局部刺激物的反应性增强,从而引发牙龈肿痛。研究表明,妊娠期女性牙龈肿痛的发生率较非妊娠期女性有所增加。
三、其他因素
1.食物嵌塞:进食时食物残渣嵌入牙齿邻面,若未及时清理,会导致局部牙龈组织受到刺激,引发炎症,出现牙龈肿痛。长期的食物嵌塞还可能会引起牙龈乳头炎等疾病,进一步加重牙龈的肿痛症状。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牙龈肿痛,如抗癫痫药、免疫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牙龈纤维增生或牙龈炎症,从而出现牙龈肿痛的不良反应。有临床用药监测显示,长期服用某些特定药物的患者,牙龈肿痛的发生率会有所上升。
总之,牙龈肿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上火”。当出现牙龈肿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口腔检查和必要的全身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对于预防牙龈肿痛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儿童等,更要注重口腔护理,因为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不同,其牙龈肿痛的发生原因和应对措施也会有所差异,需特别加以关注和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