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不合理饮食习惯及嗜食生冷油腻;生活方式方面有缺乏运动和作息不规律;情志因素是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情志影响脾胃;疾病因素包含先天禀赋不足及其他慢性疾病影响。长期饮食不规律等致脾胃运化失常等引发脾虚,缺乏运动等影响气血运行等致脾胃运化受影响引发脾虚,长期不良情志影响肝疏泄进而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引发脾虚,先天或慢性疾病影响脾胃正常功能引发脾虚。
一、饮食因素
(一)不合理饮食习惯
长期饮食不规律,如不定时进餐、暴饮暴食等,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例如,经常过度饥饿,脾胃得不到充足的水谷精微滋养,导致脾虚;而暴饮暴食则会加重脾胃消化负担,使脾胃运化失常,日久可致脾虚。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不规律的饮食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蠕动节律和消化酶分泌规律,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对于儿童来说,若家长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或辅食种类、量不合适,也易损伤脾胃,引发脾虚。
(二)嗜食生冷油腻
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如大量食用冰镇饮品、生鱼片等,会损伤脾胃阳气。因为生冷之物性寒,容易阻碍脾胃的阳气运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长期嗜食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会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导致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内停,进一步损伤脾胃,引发脾虚。例如,长期大量摄入油腻食物的人群,往往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弱的表现。
二、生活方式因素
(一)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运动可以促进脾胃的蠕动,帮助消化吸收。如果人体长期不运动,脾胃的气机得不到激发,就容易出现脾虚的状况。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缺乏运动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若缺乏户外活动和适当运动,会影响其脾胃功能的正常发育;成年人长期久坐不动,同样会导致脾胃功能减退;老年人缺乏运动则会进一步加重脾胃功能的衰退。
(二)作息不规律
长期熬夜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医认为,夜间是阳气收敛、阴气滋养脏腑的时候,而脾胃也需要在夜间得到一定的滋养和修复。长期熬夜会打破这种生理节律,导致脾胃的气血生化不足,引发脾虚。年轻人由于工作、娱乐等原因经常熬夜,更容易出现脾虚相关症状;老年人若作息不规律,也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加重脾虚的风险。
三、情志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状态会影响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当人处于长期的情志不舒状态时,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例如,长期焦虑的人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脾胃虚弱的表现,这是因为肝郁气滞影响了脾胃的运化。不同性别在情志因素对脾虚的影响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由于情绪相对更易波动,在面对相同的情志刺激时,更容易出现因情志导致的脾虚情况。
四、疾病因素
(一)先天禀赋不足
部分人群由于先天脾胃功能较弱,在出生后就存在脾胃运化功能欠佳的情况,容易出现脾虚相关表现。这种先天因素导致的脾虚,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往往从婴幼儿时期就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与脾虚相关的症状。
(二)其他慢性疾病影响
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会长期影响脾胃的功能。例如,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会影响其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慢性肾炎患者,长期的疾病状态会导致身体气血亏虚,影响脾胃的气血供应,从而引发脾虚。这些慢性疾病会通过多种机制干扰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脾虚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