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由感染、外伤、过敏及局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引发病因分感染(含细菌、真菌等)与非感染(如皮肤损伤、环境、全身性疾病影响)两类,分类有急性(弥漫性、坏死性)和慢性,症状表现为急性有耳痛等局部及发热等全身情况,慢性有耳部瘙痒等表现,诊断通过询问病史结合耳部检查,治疗需控制感染、清洁外耳道、去除病因,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避免过度挖耳等,糖尿病患者需警惕恶性外耳道炎并控血糖,老年人要加强局部护理及关注基础疾病影响。
一、定义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外伤、过敏及局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引发。
二、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多因外耳道皮肤破损后入侵致病。
2.真菌感染:高温、潮湿环境易滋生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等可引起外耳道真菌感染。
3.其他病原体:如病毒等也可能导致外耳道炎症,但相对少见。
(二)非感染因素
1.外耳道皮肤损伤:频繁挖耳、外伤、佩戴助听器或耳机时间过长等,可破坏外耳道皮肤屏障,诱发炎症。
2.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游泳后未及时擦干外耳道,易促进细菌或真菌滋生引发炎症。
3.全身性疾病影响:糖尿病患者因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并发外耳道炎,且可能出现恶性外耳道炎等严重情况;变态反应体质者接触过敏原也可能诱发外耳道炎症。
三、分类
(一)急性外耳道炎
1.弥漫性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广泛的急性炎症,表现为耳痛、灼热感,可伴不同程度的分泌物增多。
2.坏死性(恶性)外耳道炎:多发生于糖尿病患者,致病菌常为铜绿假单胞菌,炎症可向周围组织扩散,病情相对严重。
(二)慢性外耳道炎
多由急性外耳道炎迁延不愈或反复受到不良刺激(如挖耳、化学物质刺激等)所致,主要表现为耳部瘙痒、不适,有少量黏稠或干性分泌物。
四、症状表现
(一)急性外耳道炎
1.局部症状:耳痛明显,可呈搏动性,咀嚼或说话时加重,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疼痛加剧;外耳道皮肤红肿,有分泌物,初期可为稀薄分泌物,随病情发展可变为脓性。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表现,坏死性外耳道炎患者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
(二)慢性外耳道炎
主要表现为耳部瘙痒感,可伴有少量鳞屑状或黏稠分泌物,外耳道皮肤可呈增厚、皲裂等改变。
五、诊断方法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如挖耳史、耳部外伤史、基础疾病史等),结合耳部检查(观察外耳道皮肤色泽、有无红肿、渗出、狭窄等情况,必要时取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真菌涂片等)来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一)控制感染
1.细菌感染: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等。
2.真菌感染: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局部涂抹抗真菌药膏或滴用抗真菌滴耳液。
(二)清洁外耳道
使用过氧化氢溶液等清洁外耳道分泌物,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利于炎症消退。
(三)去除病因
避免挖耳等不良习惯,积极控制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改善潮湿等不良环境因素。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外耳道皮肤较薄嫩,应避免过度挖耳,游泳后需及时擦干外耳道以防进水引发炎症;若出现外耳道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盲目处理加重损伤。
(二)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发生外耳道炎时需高度警惕恶性外耳道炎,应严格控制血糖,密切观察耳部病情变化,遵循医生指导进行规范治疗,以防炎症扩散导致严重后果。
(三)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外耳道炎可能受其影响,需加强局部皮肤护理,保持外耳道清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对炎症恢复的影响,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