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牙龈出血的原因包括口腔局部因素和全身性疾病及其他因素,口腔局部因素有菌斑牙石堆积、刷牙方法不当、牙龈外伤;全身性疾病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K缺乏)、内分泌紊乱;其他因素有药物和不良生活方式,发现小孩牙龈出血家长应先查口腔局部,无明显损伤需考虑全身性疾病,及时就医并帮小孩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一、口腔局部因素导致小孩牙龈出血
1.菌斑、牙石堆积:小孩若口腔卫生不佳,食物残渣、细菌等会逐渐形成菌斑,长期积累可钙化形成牙石。牙石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发炎、红肿,容易出血。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口腔菌斑牙石堆积是儿童牙龈出血常见的局部原因之一,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使牙龈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容易出血。
2.刷牙方法不当:小孩如果刷牙时用力过猛,或者使用的牙刷刷毛过硬,会损伤牙龈组织,引起牙龈出血。比如,不正确的横刷法容易导致牙龈退缩、牙龈乳头炎等,进而出现牙龈出血现象。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在刷牙时需要家长引导采用正确的方法,3岁左右的小孩可能刚开始学习刷牙,需要家长辅助并教导正确的技巧。
3.牙龈外伤:小孩在玩耍过程中,可能不慎碰撞到牙龈,或者使用牙签等不当物品损伤牙龈,都可能导致牙龈出血。比如摔倒磕碰、啃咬硬物等情况都可能造成牙龈的外伤出血。
二、全身性疾病导致小孩牙龈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牙龈出血,还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相关血液学研究显示,该病会影响机体的止血机制,使得牙龈等部位容易出血。
白血病:白血病患儿骨髓内异常的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牙龈组织,引起牙龈肿胀、出血等症状。例如,有临床病例报道显示,部分白血病患儿以牙龈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
2.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缺乏时会导致牙龈结缔组织的形成出现障碍,使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例如,长期挑食、偏食的小孩容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从而引发牙龈出血等症状。
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是参与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物质,缺乏时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等部位出血。新生儿如果维生素K储存不足且母乳喂养儿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较低时,可能出现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
3.内分泌紊乱:如青春期小孩,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出现青春期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等症状。这是因为激素水平改变会影响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物的反应性,使得牙龈对菌斑等刺激更加敏感,容易发生炎症出血。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凝血药等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出血风险增加。但小孩一般较少使用这类药物,若有特殊情况使用,需密切观察牙龈出血情况。
2.不良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小孩的整体健康状况,间接影响牙龈健康,导致牙龈抵抗力下降,容易出血。比如,长期熬夜会使小孩身体免疫力降低,更容易受到口腔细菌等的侵袭,引发牙龈炎症出血。
当发现小孩牙龈出血时,家长应首先检查口腔局部情况,若局部无明显损伤等,需考虑全身性疾病的可能,及时带小孩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帮助小孩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牙龈出血的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的小孩,更要密切关注牙龈出血情况,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