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诱因有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饱食等,表现为特定部位疼痛等特点,高危人群包括特定年龄性别、不良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者,紧急处理是停止活动等并含服药物就医,后续需检查制定方案、改善生活方式及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定义与基本机制
突然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基本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血管狭窄或痉挛,使得心肌的血液供需失衡。例如,当运动、情绪激动等增加心肌耗氧量时,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及时增加供血,就会引发心绞痛。
二、常见诱因
1.体力活动:进行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时,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而冠状动脉如果存在病变,无法充分供血,就易诱发心绞痛。比如快速登山、搬重物等情况。
2.情绪激动:大喜、暴怒、过度焦虑等强烈情绪变化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多,从而诱发心绞痛。像与他人激烈争吵后可能出现突然心绞痛。
3.寒冷刺激: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心肌需氧量增加,同时冠状动脉痉挛,进一步减少心肌供血,引发心绞痛。例如在寒冷天气未做好保暖突然外出时。
4.饱食:进食大量食物后,胃肠道需要更多血液进行消化,导致外周血管血流增加,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而且饱食后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也会影响心肌供血,诱发心绞痛。
三、临床表现特点
1.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4.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多可缓解。
四、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内分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男性可能有更多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风险。
2.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酗酒会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加重心脏负担;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肥胖、血脂异常等问题,增加心绞痛发生风险。
3.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病变,影响冠状动脉供血;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病史的人,自身血脂代谢易出现异常,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五、紧急处理与后续建议
1.紧急处理:一旦发生突然心绞痛,患者应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平卧休息。有条件者可吸氧,以增加心肌氧供应。同时尽快含服硝酸甘油,若症状不缓解,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进一步诊治。
2.后续建议:患者需要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以明确病情严重程度。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同时,患者要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等,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更加注重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循医生指导进行治疗和康复;女性患者在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激素变化对病情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