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性惊厥处理需先现场初步处理,包括确保安全、保持呼吸道通畅、记录发作时间;然后及时就医评估,要收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接着采取预防复发措施,如控制发热、对频繁发作患儿考虑长期预防用药;还要注意特殊人群,新生儿及小婴儿、有基础疾病患儿需特殊对待,要遵循步骤并考虑不同因素确保患儿获恰当医疗处理
一、现场初步处理
1.确保安全:将患儿置于平坦、柔软的地方,如地板或床,避免受伤,移开周围尖锐、坚硬物品。对于婴幼儿,要防止其从高处跌落,若在高处应迅速转移至安全平面。
因为发热性惊厥发作时患儿可能会抽搐、意识不清,周围不安全物品易导致二次伤害,所以首要保证环境安全。
2.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患儿衣领,使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分泌物堵塞气道。对于有呕吐风险的患儿,及时清理口鼻腔异物。
发热性惊厥时患儿可能有分泌物或呕吐,头偏向一侧及清理异物可避免气道梗阻,保障呼吸顺畅,这对维持患儿生命体征至关重要。
3.记录发作时间:准确记录惊厥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这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后续处理。
二、及时就医评估
1.病史收集:向医生详细提供患儿年龄、既往发热性惊厥史、家族中有无热性惊厥病史等信息。婴幼儿和有家族热性惊厥史的患儿更需密切关注,因为此类患儿再次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可能更高。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患儿发热性惊厥的特点和处理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发热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家族史会影响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和病情发展趋势。
2.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可能还会安排血常规、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检查。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脑电图有助于排除癫痫等其他脑部疾病,头颅影像学如头颅CT或MRI可了解脑部结构有无异常。
三、预防复发措施
1.控制发热:当患儿发热时,积极采取降温措施。对于6个月-5岁的患儿,体温≥38.5℃时可选用合适的退热方法,如使用退热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温水擦浴适用于体温不是极高的情况,擦浴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水温32-34℃,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
年龄因素:6个月-5岁是发热性惊厥的高发年龄段,此阶段要特别注意体温控制,因为该年龄段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容易因发热引发惊厥。物理降温相对药物降温更安全,可避免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但需注意方法正确。
2.长期预防用药:对于频繁发作(1年内发作≥5次或短时间内频繁发作)的患儿,可考虑使用长期预防用药,如口服苯巴比妥等,但需严格评估用药风险与收益。长期用药可能会有不良反应,如嗜睡、共济失调等,所以必须在医生充分权衡后谨慎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及小婴儿:新生儿发热性惊厥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需高度重视。小婴儿神经系统发育极不成熟,发热性惊厥可能提示更严重的underlying疾病,如颅内感染等。处理时更要迅速确保呼吸通畅,及时就医,因为小婴儿病情变化快,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特殊人群风险:新生儿和小婴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感染等因素更容易影响神经系统,且其体温调节能力差,发热后更易出现惊厥,且惊厥表现可能不典型,所以需要格外谨慎处理和密切观察。
2.有基础疾病患儿:对于本身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等基础疾病的发热患儿,出现惊厥时更要积极处理。要优先控制基础疾病相关的症状,同时处理发热性惊厥,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惊厥的处理和预后,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综合管理。
总之,发热性惊厥的处理要遵循现场初步处理、及时就医评估、预防复发措施等步骤,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年龄、特殊人群等因素,以确保患儿得到恰当的医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