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方式可选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抗阻运动(如弹力带侧平举、哑铃推举),运动时间可餐前或餐后安排,频率有要求,运动中要监测血糖,特殊人群如老年、伴并发症、女性患者运动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运动方式的选择
1.有氧运动
常见形式:快走是较为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氧运动,每周可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快走,中等强度以行走时稍感气喘、心率有所加快但仍能与人交流为宜。研究表明,长期坚持中等强度快走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此外,游泳也是不错的选择,游泳时身体处于水平状态,关节受力小,适合伴有关节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在锻炼心肺功能的同时减少对关节的损伤。
作用机制: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强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帮助降低血糖。例如,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8-12周的规律有氧运动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抗阻运动
常见形式:可以选择使用弹力带进行简单的抗阻训练,如弹力带侧平举,能锻炼肩部肌肉;也可以进行哑铃的简单推举动作来锻炼上肢肌肉。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可进行2-3次抗阻运动,每次选择8-10种不同的抗阻动作,每个动作进行2-3组,每组重复8-12次。
作用机制:抗阻运动能够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消耗葡萄糖的重要场所,增加肌肉量有助于提高身体对葡萄糖的基础代谢率,长期来看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多项研究显示,抗阻运动可以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
二、运动时间的安排
1.餐前或餐后
餐前运动:对于血糖控制较好且没有低血糖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餐前进行适度运动,如餐前30分钟左右进行15-20分钟的散步。但需要注意,如果餐前运动后出现饥饿感明显,应适当补充一些低糖的食物,如一小把坚果等,避免低血糖发生。
餐后运动: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适合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餐后适当运动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帮助降低餐后血糖。例如,餐后1.5小时左右进行中等强度的快走,每次持续20-30分钟。不过,对于一些血糖波动较大、空腹血糖较高的患者,要注意避免餐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引起血糖的过度波动。
2.运动频率:一般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到5-7天进行,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运动,分3次进行,每次10分钟。同时,结合每周2-3次的抗阻运动,保证运动的全面性。
三、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1.血糖监测
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都要进行血糖监测。运动前如果血糖低于3.9mmol/L,应适当补充一些碳水化合物后再进行运动,如吃一块含糖量低的饼干。运动中如果出现头晕、出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补充含糖食物。运动后要监测血糖,了解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以便调整后续的运动计划和饮食。
2.特殊人群
老年患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要更加注重安全,选择平缓的运动方式,如慢走、太极拳等。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如缓慢活动关节等,运动后要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同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血压波动的情况,运动时如果出现头晕、血压异常升高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
伴有并发症患者:对于伴有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剧烈的低头、屏气等运动,如举重、剧烈咳嗽等动作,以免引起眼底出血等并发症加重。伴有肾病的患者运动时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加重肾脏负担。
女性患者: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在月经期间运动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进行剧烈的腹部运动,如仰卧起坐等,可以选择一些相对轻柔的运动,如瑜伽等。同时,要注意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因为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运动后要及时更换卫生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