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积液是心包腔内液体过多,双侧胸腔积液是双侧胸膜腔内液体过量潴留,病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和实验室等,诊断需鉴别其他疾病,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预后与原发病因相关,需定期随访。
一、定义与病因
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内积聚了过多的液体,双侧胸腔积液则是双侧胸膜腔内有过量液体潴留。其病因多样,感染性因素如结核杆菌、病毒等感染可引发,常见于结核性心包炎、病毒性心包炎等;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等转移至心包)、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病因有所差异,例如年轻患者结核性心包炎导致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的情况相对较多,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风险增加。
二、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症状。呼吸困难是较为突出的表现,程度可因积液量多少而异,少量积液时可能无明显症状,中大量积液时会有明显气促。胸痛可为隐痛或胀痛,疼痛性质和程度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查体可发现心界扩大、心音遥远等体征。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特点,儿童可能因积液压迫出现呼吸急促等更明显的呼吸系统表现;女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中可能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其他表现,如关节疼痛等。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的首选方法,可明确心包积液的量,还能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超声下可见心包腔内无回声区。
胸部X线:中大量心包积液时可见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样,双侧胸腔积液时可见双侧肋膈角变钝等。
CT及MRI:对于明确心包积液的病因及评估心脏受压情况等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显示心包、心脏及胸腔的病变情况。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感染性病因导致的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可能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
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蛋白水平等,可了解患者整体状况,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者可能有蛋白降低等表现,肿瘤相关者可能有肿瘤标志物异常等。
积液穿刺检查:对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进行穿刺抽取后检查,包括常规、生化、细胞学、病原学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如结核性积液可找到结核杆菌,肿瘤性积液可发现肿瘤细胞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需要与其他能引起呼吸困难、胸痛等类似表现的疾病鉴别,如心肌梗死、肺炎、胸膜炎等。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辅助检查来区分不同疾病,例如心肌梗死有典型的胸痛特点及心电图、心肌酶学等改变,肺炎有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等表现且胸部X线有肺部炎症影等。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为结核性心包炎导致,需进行抗结核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则需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免疫抑制治疗;肿瘤引起的要针对肿瘤进行相应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
2.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有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导致心脏压塞时需紧急进行心包穿刺引流等操作缓解心脏受压情况;双侧胸腔积液量较多影响呼吸时,可考虑胸腔穿刺抽液等缓解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治疗需考虑其特殊性,儿童在治疗时要更注重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穿刺操作的安全性等,老年患者要考虑其整体身体状况及对治疗的耐受性等。
六、预后及随访
预后与原发病因密切相关。如果能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预后;若原发病难以控制,预后可能较差。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检查,监测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的变化以及心脏功能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人群随访间隔及具体检查项目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可能需要更频繁的随访监测生长发育及病情变化,老年患者要关注心功能及整体健康状况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