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秃是自身免疫介导的非瘢痕性脱发疾病,与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异常等相关,有家族遗传倾向,脱发区皮肤光滑无炎症等,主要依典型表现及皮肤镜检查等诊断,局部或系统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儿童、妊娠期、老年人等有不同注意事项;脂溢性脱发又称雄激素性脱发,由遗传和雄激素作用致毛囊微小化,有头皮油脂分泌多、头发稀疏等表现,结合病史等诊断,男性可口服非那雄胺等女性外用米诺地尔等治疗,不同人群也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非瘢痕性脱发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毛囊,导致毛发突然脱落,形成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脱发斑,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异常等相关,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2.脂溢性脱发:又称雄激素性脱发,主要由遗传因素和雄激素作用引起,雄激素中二氢睾酮(DHT)水平升高,导致毛囊微小化,头发逐渐变细、稀疏,常伴随头皮油脂分泌增多,男性多表现为发际线后移、头顶秃发,女性多表现为头顶部头发弥漫性稀疏。
二、病因差异
1.斑秃:遗传因素占一定比例,约25%的患者有家族史;自身免疫因素是重要诱因,如甲状腺疾病、白癜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斑秃发病率升高;精神压力过大、重大手术、感染等也可能诱发斑秃。
2.脂溢性脱发:主要与遗传背景下的雄激素代谢异常有关,男性患者体内雄激素受体敏感,雄激素转化为DHT增多,促使毛囊萎缩;女性患者也与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及遗传因素相关,绝经后女性发病率可能升高,此外,高糖高脂饮食、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脂溢性脱发症状。
三、临床表现区别
1.斑秃:脱发区皮肤光滑,无炎症、鳞屑等表现,初期脱发斑较小,可逐渐扩大融合,严重时可累及全头(普秃)或全身毛发(全秃);脱发过程多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头皮轻微瘙痒。
2.脂溢性脱发:初期头皮油脂分泌增多,头发油腻,伴随头发逐渐稀疏,发际线呈M型后移(男性常见)或头顶部头发弥漫性稀疏(男女均可出现),脱发进展缓慢,一般无头皮炎症表现,病程较长者头发直径明显变细。
四、诊断方法
1.斑秃: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皮肤镜检查可见“感叹号”样毛发(毛发近端细如感叹号)、断发等特征;必要时可进行皮肤活检,观察毛囊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情况以辅助诊断。
2.脂溢性脱发:结合病史(家族遗传史、雄激素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皮肤镜检查,皮肤镜下可见毛发直径不均一、毳毛增多等表现,雄激素水平检测可辅助评估病情,但并非诊断必需。
五、治疗原则
1.斑秃:局部治疗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如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米诺地尔等促进毛发生长;病情严重者可考虑局部或系统使用免疫抑制剂(需严格评估风险);对于普秃、全秃等重症患者,可尝试光疗等物理治疗。
2.脂溢性脱发:男性患者可口服非那雄胺(需注意可能的性功能相关副作用),外用米诺地尔;女性患者可外用米诺地尔,必要时可结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至关重要,需保持头皮清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斑秃:儿童斑秃多与自身免疫及精神因素相关,需关注患儿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局部治疗优先选择温和的糖皮质激素制剂,如0.05%地奈德乳膏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大面积应用导致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2.妊娠期脂溢性脱发:妊娠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脂溢性脱发可能加重,一般不建议在妊娠期使用系统抗雄激素药物,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产后激素水平恢复可能使脱发症状改善,若产后脱发仍明显,可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外用治疗药物。
3.老年人斑秃与脂溢性脱发:老年人斑秃需排查是否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治疗时需兼顾全身状况,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脂溢性脱发在老年人中发病率也较高,治疗可参考成人方案,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全身影响,如非那雄胺对老年男性前列腺的潜在影响需谨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