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导致脸部肿胀由局部感染扩散引起,不同人群病因有差异;局部牙龈红肿、脸部相应间隙肿胀等为临床表现;通过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局部清洁、切开引流、控制感染和治疗基础疾病;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合理饮食、定期口腔检查来预防。
一、病因机制
牙龈肿痛导致脸部肿胀通常是由局部感染扩散引起。当牙龈发生炎症时,如牙龈炎、牙周炎等,细菌等病原体可能突破局部的防御屏障,沿着组织间隙向周围扩散。例如,牙龈组织内的炎症因子刺激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等免疫成分聚集到炎症部位进行防御,但如果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炎症就会向周围的软组织蔓延,包括面部的间隙组织,从而引起脸部肿胀。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生这种情况的病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乳牙萌出过程中的局部刺激引发牙龈炎症进而导致脸部肿胀,而成年人多与口腔卫生不良、牙周病等因素相关;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口腔局部的免疫状态,增加牙龈炎症的易感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口腔卫生差的人群,更易发生牙龈炎症,进而出现脸部肿胀;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让感染扩散导致脸部肿胀。
二、临床表现
(一)局部牙龈表现
牙龈会出现明显的红肿,质地比较松软,触碰时容易出血,可能伴有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是轻微胀痛,有的则是较为剧烈的跳痛,而且牙龈周围可能会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二)脸部肿胀表现
脸部肿胀部位与感染扩散的间隙相关,常见的有颊间隙、咬肌间隙等部位的肿胀,肿胀部位皮肤温度可能升高,外观可见脸部相应区域隆起,严重时可能会影响面部的对称性,还可能伴有张口受限等情况,因为炎症累及到了咀嚼肌群周围的间隙。
三、诊断方法
(一)口腔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口腔内牙龈的情况,观察牙龈红肿的范围、程度,有无溃疡、脓性分泌物等,还会检查牙齿的状况,比如是否有龋齿、牙齿松动等情况,通过口腔触诊可以初步判断牙龈炎症的深浅以及是否有脓肿形成等。
(二)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可能会进行X线检查,对于判断牙槽骨的情况有帮助,比如是否存在牙槽骨吸收等牙周病的典型表现;对于脸部肿胀情况,可能会进行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面部间隙组织的炎症范围、有无脓肿形成等详细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
(一)局部处理
1.清洁口腔:使用温和的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内细菌的数量,例如可以使用含有氯己定成分的漱口水,它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帮助控制牙龈炎症。
2.切开引流:如果脸部肿胀部位形成了脓肿,需要及时进行切开引流,将脓液排出,以缓解局部的压力,减轻炎症和肿胀。
(二)控制感染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情况,可能会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判断,一般会选择针对口腔常见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安排。
(三)治疗基础疾病
如果患者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糖等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牙龈炎症以及脸部肿胀的恢复。
五、预防措施
(一)保持口腔卫生
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饭后及时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儿童由于自我口腔清洁能力较弱,家长要帮助其做好口腔清洁工作,比如辅助刷牙等;成年人也要坚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更换牙刷。
(二)合理饮食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牙龈组织的健康,增强牙龈的抵抗力;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对牙龈造成过度刺激。
(三)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内的问题,如早期的牙龈炎、龋齿等,并进行相应的处理,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导致牙龈肿痛和脸部肿胀等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