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通常挂心血管内科,相关检查有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证据等)、冠状动脉CT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诊断“金标准”)。不同人群心绞痛有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者可能不典型,女性症状非典型,特殊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者需相应注意及处理。
一、心绞痛应挂的科室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应挂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内科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来明确心绞痛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而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二、相关检查及意义
1.心电图检查
静息时心电图: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有时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陈旧性心肌梗死表现,可帮助发现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通常表现为ST段压低≥0.1mV,发作缓解后恢复。有时出现T波倒置,在平时有T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伪改善)。T波改变虽然对反映心肌缺血的特异性不如ST段压低,但如与平时心电图比较有明显变化,也有助于诊断。
心电图负荷试验:通过增加心脏负荷以激发心肌缺血,常用运动负荷试验,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改变主要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J点后60-80ms)持续2分钟为阳性标准。
动态心电图监测: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可发现心电图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能检测出患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肌缺血发作和心律失常,提高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及短暂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
2.冠状动脉CT造影(CTA)
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了解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及其部位、程度和范围等,有助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对于心绞痛患者初步判断冠状动脉情况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一些不能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等情况的患者。
3.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还可了解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对于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不同人群心绞痛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
老年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等,而不出现典型的胸痛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痛觉神经敏感度下降等因素有关。在就医时,家属应仔细观察老人的日常活动情况,如在轻微活动后就出现胸闷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在诊断时需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可能需要更全面地评估其心功能等情况。
2.女性人群
女性心绞痛患者的症状有时与男性不同,可能更多表现为呼吸困难、疲倦等非典型症状,容易被漏诊。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女性在就诊时要向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不适感受,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发因素、缓解方式等,医生在诊断时也需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全面分析病情。
3.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对于长期吸烟的心绞痛患者,吸烟会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等,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所以这类患者应严格戒烟,医生在治疗时也会着重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对于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心绞痛患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医生会建议其控制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适当的运动,如步行、慢跑等,以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绞痛症状。
4.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心绞痛患者,血压的控制至关重要。血压过高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加重心肌缺血;血压过低则可能影响冠状动脉的灌注。所以这类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医生会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心绞痛患者,高血糖会损伤血管神经等,加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医生在治疗心绞痛的同时,也会关注患者的血糖情况,采取相应的降糖措施,如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